涉外融资租赁项目中的担保函是担保人向出租人出具的,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事宜承担连带或一般担保责任的承诺书。
1995年10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对担保责任形式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后涉外融资租赁项目中担保人向出租人出具的担保函一般都符合法律规定的约定。即使约定不明确,《担保法》中也有相应的规定。然而,在《担保法》颁布前,担任责任的约定比较混乱,对在《担保法》颁布以前的有关的保证责任形式该如何确定存在问题。《担保法》没有溯及力,只能以当时法律为准,而当时的法律规定又不明确,这些原因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关于此问题的判决仍然存在混乱状态。
1981年《民法通则》第89条第1款规定了保证的概念,但对保证形式并未明确区分一般担保和连带担保。《经济合同法》中也有保证的法律规定,但对保证责任的形式,尤其是如何准确区分一般担保和连带担保责任等问题都未作详尽规定。
1994年4月15日,为解决实践中企业担保出现的众多定性问题,弥补立法不足,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该解释试图在保证责任形式上规范得详尽细致,以解决司法实践中无法准确划分保证责任形式的问题。该《规定》将保证责任形式分为代为履行责任、连带责任和赔偿责任,司法实践中又将代为履行责任和赔偿责任归为一般担保,连带责任归为连带担保。
199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颁布,该法规定保证责任形式分为一般担保和连带责任担保,并就两者的区分及当事人约定不明该如何处理等情况作了规定。此规定使担保责任从法律上终于有了明确规定,避免了立法不完善所造成的司法混乱。
根据法律规定和法院在审理涉外融资租赁案件中对保证责任的认定情况,涉外融资租赁项目中的保证责任问题得以解决。
借款合同担保的无效情形,包括担保主体不合格、单位内部机构或职能部门的担保无效、公司董事、经理的私自担保无效、欺诈、胁迫、恶意串通造成的担保合同无效、以禁止流通物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未经批准及无权设立的对外担保无效以及主合同无效等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
担保合同中的保证期间,介绍了保证期间的被动性和主动性的概念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同时阐述了保证期间的免除条件和特征。保证期间是保证人在担保合同中能够容忍债权人不积极行使权利的最长期间,也是保护债权人利益而设立的法律制度。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必须积极
诉讼过程中申请人自愿解除保全措施或申请撤诉的情况,以及被申请人提供财产担保和其他应解除保全措施的情形。当申请人提出解除保全措施或撤诉并得到法院许可时,保全措施目的已不存在,法院应及时解除诉前保全。同时,法院应严格审查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担保可以是现金
保证合同的形式要求和保证担保的当事人资格。保证人和债权人必须订立书面保证合同,保证人需具备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可以是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而某些单位如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不得担任保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