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公证法 > 公证机构 > 公证员的资格和条件

公证员的资格和条件

时间:2025-07-29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84922
了解中国公证员具备条件及公证员免职条件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公证员是符合本法规定的条件,在公证机构从事公证业务的执业人员。详细内容请阅读下文。。

第十六条:公证员的定义

公证员是在公证机构从事公证业务的执业人员。

第十七条:公证员数量

公证员的数量根据公证业务的需要来确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根据公证机构的设置情况和公证业务的需要,制定公证员配备方案,并报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担任公证员的条件

担任公证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 年龄在二十五周岁以上和六十五周岁以下;(三) 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品行良好;(四) 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五) 在公证机构实习二年以上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其他法律职业经历并在公证机构实习一年以上,并经考核合格。

第十九条:其他担任公证员的条件

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或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从事审判、检察、法制工作、法律服务满十年的公务员、律师,已经离开原工作岗位并经考核合格的,可以担任公证员。

第二十条:不得担任公证员的情形

以下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担任公证员:(一)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二) 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三) 被开除公职的;(四) 被吊销执业证书的。

公证员的任命和执业

第二十一条:公证员的任命

符合公证员条件的人员应提出申请,并经公证机构推荐后,由所在地的司法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再报请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任命,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颁发公证员执业证书。

第二十二条:公证员的职业要求

公证员应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依法履行公证职责,并保守执业秘密。公证员有权获得劳动报酬,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公证员有权提出辞职、申诉或控告,除非非法或非法程序,不得免职或处罚。

第二十三条:公证员的禁止行为

公证员不得有以下行为:(一) 同时在两个以上公证机构执业;(二) 从事有报酬的其他职业;(三) 为本人及近亲属办理公证或与本人及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公证;(四) 私自出具公证书;(五) 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出具公证书;(六) 侵占、挪用公证费或公证专用物品;(七) 毁损、篡改公证文书或公证档案;(八) 泄露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九) 违反法律、法规、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免职情形

公证员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司法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请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免职:(一) 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 年满六十五周岁或因健康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务;(三) 自愿辞去公证员职务;(四) 被吊销公证员执业证书。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房产公证的法律效力

    房产转让的三种方式,其中房产公证是其中之一。公证可以证明房产的共同所有权,但只能作为权宜之计,最终需落实到房产证上。公证存在局限性,如一方私自变卖房产,另一方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房产证作为产权登记的凭证,比公证书更有法律保障。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规定统一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规制,明确了公证行为可诉纠纷的案件范围,确定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主体,并区分了公证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规定有助于规范公证行为,保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 公证证据的效力

    公证证据的效力,包括公证效力概念、公证的证据效力概念以及公证书在诉讼中的证据地位。公证效力指公证机构所出具的公证文书在法律上的效果和约束力,包括公证的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公证书在诉讼中具有高于其他文书的证据地位,其证据效力也

  • 公证员的定义与职责

    公证员的定义与职责。公证员是根据法律规定取得执业证书的专业人员,在公证处从事公证事务并行使国家证明权。他们承担受理和承办公证事项、草拟和出具公证文书等职责。此外,公证员专业职务分为不同等级,旨在提高公证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保证公证质量。担任各级公证员职务

  • 原告身份证明
  • 公证员的资格和条件
  • 网络侵权案公证书无效的情形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