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某通过朋友介绍与田某达成了商品房转让协议。田某承诺称,如果这套二室二厅的商品房转卖,至少可以赚1万元。考虑到钟某是朋友介绍的,他只赚6000元。他购进时花了5.4万元,所以成交价为6万元。然而,钟某后来从开发商处得知,田某购买这套商品房只花了5万元,而不是5.4万元。钟某以此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田某返还因欺诈而多收的房屋转让价款4000元,即8000元。
钟某不应要求田某返还所谓的“多赚的”款项。理由是,田某与钟某之间的房屋转让是自愿协商的结果,双方已经自愿达成了交易,不应再有反悔的余地。而且,田某当时按照市场行情,这套商品房确实可以卖到6万元左右,他开价6万元并未对钟某的利益造成任何损害,无法认定田某有欺诈的意图和动机。
田某应该返还钟某多收的4000元,但不应双倍返还。理由是,田某的商品房即使值6万元,但他已经声明只赚6000元,因此应认为他已经自愿放弃了与市场价格差额部分的可期望利益。田某以欺诈手段实际多收钟某的4000元,违背了诚信原则,属于不当得利,应当如数返还钟某。
田某应当双倍赔偿多收的4000元,即8000元。理由是,田某在房屋协议作价的过程中使用了欺诈手段。钟某作为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有权要求田某双倍赔偿因欺诈行为而受到的4000元损失。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中的重要原则,所有的民事行为都必须遵守该原则,否则将无法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的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同时,《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还规定了一些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包括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等。田某故意多报购买价属于提供虚假情况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应当认定其多出的5万元部分的报价无效。钟某完全可以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法院对合同价款进行变更,将田某多收的4000元从总价款中扣除。
鉴于田某本身是从开发商手中购房的消费者,其法律地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经营者不同,因此本案不能适用该法第四十九条的双倍赔偿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和具体类型。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欺骗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文章详细列举了五种合同诈骗的具体类型,包括利用见证手法骗取信任、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伪造担保票据非法获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勾当以及重操旧业者多
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定义和方式,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商品标识欺诈、合同主体欺诈等。合同欺诈具有欺诈人发出欺骗性邀请、虚假介绍条款和关键事实、通过履行合同获取不法利益等特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如欺诈人的意图和行为、虚假和欺骗手段
一万元是否构成合同欺诈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合同欺诈罪的构成要件是骗取他人财物且数额达到二万元以上。因此,一万元金额不构成合同欺诈罪,属于治安案件范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合同欺诈的主要因素,包括合同欺诈的暴利性、低成本、信息不对称性、行骗者受惩罚力度小以及低破案率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合同欺诈行为屡禁不止,且呈现出多样化和隐蔽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