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被处罚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采取法律救济措施,即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在法定期限内向行政机关提出的一种救济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九条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为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了法定申请期限,申请期限将从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行政诉讼
如果对行政复议的结果不服,被处罚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种法律救济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如果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那么被处罚人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行政诉讼的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外。
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一般程序是适用于除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以外的其他行政处罚的普遍适用程序。一般程序的主要规则如下:
行政调查
除了在简易程序中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在发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时,必须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调查,并收集相关证据。在必要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进行检查。行政处罚法对行政调查和行政检查中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调查或检查时的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向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执法人员有要求当事人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检查的权力;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抽样取证;实行先行登记保存制度,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并登记保存证据,在登记保存证据期间,当事人或有关人员有不得销毁或转移证据的义务。
行政处罚决定
行政处罚决定是在行政机关负责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的决定。行政处罚法规定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条件和决定的种类。对于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应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后作出。行政处罚法还规定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的事项和制作送达方法。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应当保证当事人享有和行使了解权和陈述、申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