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道路交通事故,接到报警后,应迅速到达现场,并采取以下步骤:
根据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相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应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其中包括:
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案件进行勘查、调查后做出的科学结论,它只是证明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本身,不是对交通事故的处理决定。
对经调查的交通肇事案,符合立案标准且归自己管辖的,应立即转为刑事案件,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立案,与其他刑事案件有所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只有在分清当事人责任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肇事者是否有罪。因此,在作出事故认定书前,对很多交通肇事案的责任是不明确的。只有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后,才能确定适用的处理程序。
对符合破案条件的案件,应制作破案报告,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破案报告应包括:
侦查终结的案件,侦查人员应制作结案报告,其中包括:
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应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侦查终结后,应将全部案卷材料整理并装订立卷。向人民检察院移送案件时,只移送诉讼卷,侦查卷由公安机关存档备查。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制作《起诉意见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刑事强制措施共5种: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逮捕。对需要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应制作《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应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对同一犯罪嫌疑人,不得同时责令其提出保证人和交纳保证金。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既不交纳保证金,又无保证人担保的,可以监视居住。对犯罪嫌疑人拘留,应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拘留证》。执行拘留时,必须出示《拘留证》,并责令被拘留人在《拘留证》上签名(盖章)、捺指印。对于被拘留人,公安机关应在拘留后24小时内进行讯问。拘留后,应在24小时内制作《拘留通知书》,送达被拘留人家属或单位。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审查后,根据案件情况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对于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立即提请批准逮捕。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应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一式三份,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对被逮捕的人,必须在逮捕后的24小时内进行讯问。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
交通肇事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现场勘查、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立案破案、侦查终结和强制措施等环节。事故发生后需迅速抢救伤者和控制肇事者,现场勘查后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立案后需进行侦查,收集证据,对于符合条件的案件应制作破案报告并批准。侦查终结后,
交通事故赔偿的起诉流程。首先需要前往法院申请立案并缴纳费用,等待开庭。在举证期内,原告需提交相关证据,包括责任认定书、车辆损失鉴定报告和费用发票等。原告应明确主张损失和诉讼费用,并可考虑将车主或保险公司列为被告。赔偿方面,先由交强险承担,超出部分由对
交通事故赔偿未果后的法院起诉流程。首先介绍起诉与受理过程,包括递交起诉状和立案。接着详述审前准备,如发送起诉状副本给被告和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材料。然后阐述开庭审理过程,包括通知当事人、核对身份、告知诉讼权利和义务等。另外,文章还解析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解决中的应用。在周某与郑某交通事故案例中,双方已达成调解协议。但郑某因伤势加重被确认为九级伤残后提起诉讼。对是否应驳回郑某请求存在分歧。最终法院应考虑当事人受损程度和责任大小来确定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