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明知对方是重伤人员的情况下,故意打重伤人员的,造成重伤人员死亡的,可以按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故意杀人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
在实践中,行为人常常采用放火、爆炸、投毒或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杀人,形成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爆炸、投毒或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如果行为人的放火、爆炸、投毒等方法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则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如果使用危险方法杀人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则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2.故意杀人罪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
根据刑法第238条、第247条、第248条、第289条、第292条的规定,对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死亡的,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的,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的,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另外,某种暴力性犯罪的构成要件或处罚情节已经包括故意杀人内容的,行为人实施该罪并将被害人杀害的,杀人情节不再单独定罪。如抢劫致人死亡、强奸致人死亡、劫持航空器致人死亡、绑架并杀害人质等等。
3.对实施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
对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一般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所谓安乐死,是指为免除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的病人的痛苦,受患者嘱托而使其无痛苦地死亡。对此,有的国家已经立法予以认可,但我国目前安乐死还缺乏合法性依据。我们认为,人为地提前结束患者生命的行为,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即使被害人同意,也不能排除这种杀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对实行安乐死的行为,不能以非罪论处,量刑上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4.关于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
自杀是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引起、促成自杀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有的对他人的自杀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处理自杀案件,应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分别处理。
诈骗罪立案后对子女的影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追究刑事责任后对子女的主要影响是政治审查是否通过。文章详细列举了影响子女政治审查的情形,包括曾被刑事处罚、涉及违纪违法等。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对政治条件有特别要求的单位征集新兵需要满足的其他条件。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错证驾驶是否构成刑事犯罪的问题。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规定,伪造或使用伪造机动车证件的行为,如果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也会构成刑事犯罪。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还规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