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隐蔽、情况复杂的诈骗犯罪。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的性质认定,应当参照我国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根据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除了婚姻、收养、监护等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外,债权合同、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土地使用转让合同等民事合同都属于合同诈骗罪的范畴。此外,一些不直接发生债权关系的合伙合同、联营合同、承包合同等也应当纳入考虑范围,因为这类合同侵害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
“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中的主观问题。关键在于确定“非法占有目的”是在何时产生,是否必须在合同签订时就存在,或者能否在合同签订后产生。对于常见的“借鸡下蛋”和“拆东墙堵西墙”的行为,如何认定也是一个问题。从理论上讲,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必须是明知自己是在利用经济合同,以欺骗手段,实施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过失和间接故意不能构成该罪。
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进行经营,如果盈利了可以履行合同,亏损了则无法返还骗取的资金。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拆东墙补西墙”或“借鸡下蛋”。在实践中,这类情况往往难以确定事实,特别是对于“成功胜算机会很少,毫无希望”的情况,很难确认是“借鸡下蛋”的主观心理还是合同诈骗的心理。因此,一般情况下会在签订合同时就认定有犯罪故意。但如果确实有证据能够确定是“借鸡下蛋”的事实,应当按照民事欺诈处理。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和具体类型。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欺骗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文章详细列举了五种合同诈骗的具体类型,包括利用见证手法骗取信任、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伪造担保票据非法获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勾当以及重操旧业者多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定义和方式,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商品标识欺诈、合同主体欺诈等。合同欺诈具有欺诈人发出欺骗性邀请、虚假介绍条款和关键事实、通过履行合同获取不法利益等特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如欺诈人的意图和行为、虚假和欺骗手段
合同犯罪的情形,包括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等,并介绍了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还提供了合同诈骗的防范措施,建议在签订合同时详细了解对方经营范围、核实人员单位真实性、注意交易过程中的反常现象等,以避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