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根据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必须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必须在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内提起诉讼;对于其他案件,必须在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内提起诉讼,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一审的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
首先,根据行政诉讼的实写原则,即“不告不来”,当事人必须主动起诉,否则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受理。
其次,人民法院对起诉案件进行审查,如果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应当在7日内立案受理;如果不符合起诉条件,则在法定期限内裁定不予受理。
审理阶段,人民法院主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需要注意的是,在行政案件的审理中,不适用调解程序。
最后,裁判阶段包括裁定和判决。裁定是指法院在案件审理和判决执行中,针对程序问题或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判决则是法院就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
二审是指上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审理。我国行政案件的审理采取两审终审制度。
执行阶段是指行政案件裁定、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的裁判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会根据另一方当事人的申请,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由行政机关依照职权采取强制措施,以执行人民法院裁判的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中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被告需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逾期不提供或无理由逾期提供则视为无证据。原告在行政诉讼中也需承担一定举证责任,如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证明自己提出申请的事实等。如需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请前往法律咨询渠道。
行政收费制度的法律功能,包括消除负外部效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反自然垄断和筹集财力等方面。行政收费制度的有偿性、不确定性和补偿性原则限制了其范围和规模,必须是为满足特定公共需要或调节特定行为而采取的收费形式。行政收费的目的在于保证政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途径,其救济范围基本相同。针对行政不作为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确认违法、责令履行和赔偿损失等补救方式。确认违法主要适用于不涉及公共利益或造成损失的情况;责令履行适用于有必要或可能履行的情况,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