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姐在上海一工艺品公司担任业务经理,月工资4500元。然而,自从她在2007年8月怀孕后,公司开始降低她的工资,9月份降至4000元,随后又调整为2300元,并将她的工作岗位从业务经理调换至前台。最终,公司在12月20日逼迫陈小姐辞职。公司告知她,如果不写辞职信,将不会支付11、12月的工资,并不需要再上班。然而,当陈小姐在12月24日正常上班时,发现公司已经搬迁至其他地方。
工艺品公司声称,在2007年10月30日发布了公告,告知所有员工公司将于当年12月19日结束在上海办事处的运营。公司表示,员工可以选择去新址报到上班或者领取一个半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后结束劳动关系。然而,陈小姐拒绝签字并要求领取工资和补偿。由于她没有到新址报到,双方的劳动关系实际上已于2007年12月30日终止。因此,公司不同意她的诉讼请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即使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用人单位也不得解除与该劳动者的关系,除非双方经协商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
法院认为,工艺品公司声称由于动迁问题需要将公司迁至外地,要求全体员工去外地上班,实质上导致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在这种情况下,工艺品公司应与劳动者协商劳动合同的变更。然而,工艺品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他们与陈小姐就实际用工地的变更进行过协商。即使他们与陈小姐就此事进行了协商,工艺品公司关于如果员工未在2007年12月30日前到新址报到即视为自动离职,并导致劳动关系终结的主张,也因为陈小姐处于孕期而无效。工艺品公司还未能提供证据证明他们实施了其他解除与陈小姐劳动关系的行为。因此,法院不采纳工艺品公司关于双方劳动关系已于2007年12月30日终结的主张,同时采纳陈小姐关于双方劳动关系仍然存在的主张。
确定赔偿数额的三种标准。首先是基于受害人在名称权受到侵害期间的财产利益损失为标准;其次是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而获得的财产利益为标准;最后是在损失难以计算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评估来确定赔偿数额。评估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程度和情节等。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一般不应
特殊侵权责任的法定概念及其种类。特殊侵权责任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和地上工作物致人损害等。这些责任是根据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民事特别法规定的,应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承担
特殊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种类。特殊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雇员受害赔偿、雇佣人损害赔偿等纠纷。此外,还涉及产品责任纠纷、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等。特殊侵权行为应适用民法上特别责任条款的规定,用于处理致人损害的行为。
诉讼程序中原告和被告的资格要求,以及法律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原告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由法定监护人代为诉讼,而被告可以是销售者、服务者或生产者等。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同时法律也具有社会职能,为公共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