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呈远诉被告张孝清其它特殊侵权纠纷一案于2006年6月5日向本院起诉,原告黄呈远称被告张孝清将其母亲张玉兰的尸骨盗走,并转移到贾汪镇采堂山与被告之父暨母亲张玉兰的前夫合葬。原告要求被告公开赔礼道歉,返还尸骨,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0元。
本案的争议焦点为:
经审理查明,被告张孝清原名段银序,自幼其父段世安因病伤亡,其母张玉兰改嫁到贾汪区塔山镇殷庄村三组与黄圣友结婚,段银序随其母生活。黄圣友夫妇因婚后未生育子女即抱养刚出生的原告黄呈远,一家四口生活。后段银序亦在其舅舅家生活一段时间,22岁时与塔山镇殷庄村十一组张秀荣结婚,并到张秀荣家定居生活,改名张孝清。1996年,张玉兰去世,黄呈远为其操办了丧事,张孝清按当地农村风俗前来悼念,并出丧礼1000元,张玉兰被安葬在塔山殷庄大运河边。2006年4月5日,黄圣友去世,黄呈远为其举行了葬礼,并与张玉兰合葬在殷庄大运河边。2006年5月16日夜,张孝清前往殷庄大运河边墓地将其母亲张玉兰的尸骨转移到贾汪区大泉镇与其父亲段世安合葬。原告发现后要求被告返还其母张玉兰的尸骨仍与其父黄圣友合葬,因而与被告发生争执,经有关部门调解,双方仍各持己见。
一、本案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
根据法律规定,尸体、尸骨作为死者生前人身权客体的延续法益,寄托着死者生前与原、被告之间的母子亲情,是原、被告进行悼念活动的物质载体,仍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本案争议的法律关系本质上仍是原、被告之间的人身关系,属民法调整的范围。被告认为本案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的答辩理由不符合法律规定,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二、原告黄呈远作为死者张玉兰生前养子的法律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原告黄呈远出生后即被张玉兰抱养,当时国家尚未出台有关收养的法律法规,按当时国家政策,双方形成事实上的收养关系应得到国家认可,在法律上,黄呈远、张孝清与张玉兰处于同等的母子地位。故张孝清辩称原告与死者未形成合法的收养关系在法律上并不成立。
三、死者张玉兰尸骨"所有权"的归属及处分原则
根据民法的规定,尸体、尸骨不具有财产法上的"物"的属性,其本质在民法上表现为身体权客体在权利主体死亡后的延续法益。因在法律上,黄呈远、张孝清与张玉兰处于同等的母子地位,故张玉兰去世后,其尸体、尸骨所承载的人身延续法益应归原、被告共同享有,尸体、尸骨应由原、被告共同处分。然而,尸体、尸骨具有寄托人类情感的特殊性,决定着原、被告对尸体、尸骨的处分必须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共道德,不得违犯当地善良风俗习惯,其中夫妻合葬习俗是死者近亲属必须要尊重和首先要考虑的。
四、被告张孝清转移母亲尸骨行为的性质定性
尸体一经共同处分除非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法律、政策的强制要求或死者近亲属之间的协商一致原则上应保持原状,否则应视为对死者的不敬和对社会善良风俗的挑衅。被告张孝清希望自己的亲生父母能在去世后合葬一处,本意并无过错,但应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于自己的母亲张玉兰去世后即通过正当的途径向原告黄呈远提出,争取得到原告黄呈远的谅解和同意。其私自转移母亲尸骨与父亲段世安合葬,而漠视了曾经亦养育过自己的继父黄圣友的人身延续法益,给原告黄呈远及其家人的精神造成了伤害和痛苦,超出了社会能认知的一般认识标准,对原告构成了侵权。
综上所述,被告张孝清私自转移母亲尸骨,漠视了原告黄呈远养父、养母的人身延续法益,对原告黄呈远造成了痛苦和精神伤害,应依法给予精神赔偿。赔偿具体数额主要考虑原告受到伤害的程度、被告的过错程度、裁判的司法导向社会功能及被告的实际赔偿能力四个方面。原告要求被告给付精神损害赔偿金30000元,经本院适当调整后,裁定被告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
侵权责任法中的免责事由的具体内容,包括被侵权人过错、受害人故意、损害由第三人造成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免责事由的分类,包括一般免责事由和特别免责事由,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对损害发生的作用和责任大小不同。具体能否适用免责事由需要根据具体案件和法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职务侵权行为,以及其他多种类型的侵权行为如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地上工作物致人损害和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等。对于各类侵权行为,文章均阐述了其定义和责任
旅行社在旅游服务中的职责以及游客在旅行中遭遇财物丢失时的赔偿问题。旅行社要确保旅游服务的安全,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采取预防和处置措施。游客财物丢失需根据责任过错承担责任,旅行社如有过错需承担责任。赔偿方式包括旅游意外险赔偿之行李物品错运、丢失、损坏和被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紧急避险指在面临急迫危险时采取的行动,其构成要件包括急迫危险、避险目的、必要性和相当性。避险不当需承担民事责任,适当避险造成的损害按引起险情的人赔偿和自然原因引起的公平责任规则处理。法律依据为《民法通则》第129条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