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专利法》第62条的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起算点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具体规定如下:
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这一规定与我国《民法能则》第137条的规定是一致的。然而,有两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1. 如果侵权行为是连续的或断断续续的,专利权人在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起二年内未主张权利,而二年之后侵权行为仍在继续,那么对专利权人来说,如果不能继续保护其权益,显然是不公平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二》第23条的规定,权利超过二年起诉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判决被告停止侵权,并支付起诉之日前推算二年内的侵权损害赔偿数额,但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起诉时侵权行为仍在继续;(2)起诉时专利权仍在有效期内。
2. 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区别。前者指的是停止侵权等物权方面的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后者指的是赔偿损失等债权方面的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专利权人在起诉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停止侵权等物权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对于授权前的发明技术使用费,由于发明专利实行“提前公布、实质审查”的制度,其他单位或个人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可以合法实施公开的发明技术,这在授权之前不被视为侵权。根据《专利法》第13条的规定,这些单位或个人需要支付适当的费用,即对发明申请的临时保护措施。专利权人可以在授权前提出支付要求,但如果被拒绝,专利权人只有等到授权之后才能要求专利管理部门处理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授权前的发明专利申请可能需要2至3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要求自专利权人得知或应当得知行为之日起计算时效,可能会导致专利权人在有资格起诉时已超过二年的情况发生。
因此,《专利法》第62条第2款规定,专利权人于授权之日前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从专利授权之日起计算。这样,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就有了两个起算点:专利授权之日和专利权人得知或应当得知行为之日,以晚者为实际起算点。
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一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算。但也有长期诉讼时效的规定,最长不超过二十年。同时,也存在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情况,以及特殊规定下的诉讼时效执行。超过诉讼
违约状态下的诉讼时效问题。依据我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三年,或违约状态结束后开始计算。超过二十年,法院不予保护。法律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诉讼时效。
在特定情境下中断诉讼时效的行为和哪些情形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断诉讼时效的行为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等。而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则包括人身权的请求权、财产性支配权、抗辩权等。此外,存款本息的请求权和对国家和金融机构信赖购买
合同解除时效的规定,包括合同未约定履行期限、分期履行、保证债务、合同无效和合同解除等不同情况下的诉讼时效起算,以及起诉、撤诉、公告催债等方式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在合同未约定履行期限时,债权人在首次向债务人主张权利时诉讼时效起算。对于不同的合同情况,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