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专利法》第62条的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起算点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具体规定如下:
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这一规定与我国《民法能则》第137条的规定是一致的。然而,有两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1. 如果侵权行为是连续的或断断续续的,专利权人在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起二年内未主张权利,而二年之后侵权行为仍在继续,那么对专利权人来说,如果不能继续保护其权益,显然是不公平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二》第23条的规定,权利超过二年起诉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判决被告停止侵权,并支付起诉之日前推算二年内的侵权损害赔偿数额,但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起诉时侵权行为仍在继续;(2)起诉时专利权仍在有效期内。
2. 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区别。前者指的是停止侵权等物权方面的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后者指的是赔偿损失等债权方面的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专利权人在起诉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停止侵权等物权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对于授权前的发明技术使用费,由于发明专利实行“提前公布、实质审查”的制度,其他单位或个人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可以合法实施公开的发明技术,这在授权之前不被视为侵权。根据《专利法》第13条的规定,这些单位或个人需要支付适当的费用,即对发明申请的临时保护措施。专利权人可以在授权前提出支付要求,但如果被拒绝,专利权人只有等到授权之后才能要求专利管理部门处理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授权前的发明专利申请可能需要2至3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要求自专利权人得知或应当得知行为之日起计算时效,可能会导致专利权人在有资格起诉时已超过二年的情况发生。
因此,《专利法》第62条第2款规定,专利权人于授权之日前得知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从专利授权之日起计算。这样,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就有了两个起算点:专利授权之日和专利权人得知或应当得知行为之日,以晚者为实际起算点。
如何追回已过诉讼时效的工程款问题。介绍了中断诉讼时效的方法,如书面发函、投诉相关部门、签订补充协议或还款协议等。同时,也提供了恢复诉讼时效的方法,如录音催讨法、银行转账法、协商对账法以及故意主张法等。此外,文章还提及了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期限为三年,以
我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中断情形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要求履行义务等。中断和中止的区别在于发生时间、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等方面。中断可发生在任何阶段,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决定的事实;而中止只能在最后6个月发生,事由是当事人无法左右的事实
我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包括适用对象、援用主体、法律效力和期间性质等方面的不同。
信用贷款的诉讼时效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信用贷款诉讼的起诉时效为三年,自出借人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之日开始计算。超过二十年,法院不予保护,但存在特殊情况可延长。若分期履行债务,诉讼时效从最后一期履行期满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