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陪审员不得参与适用特殊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人民陪审员不得参与由其以人民调解员身份先行调解的案件。
在案件审判过程中,人民陪审员依法享有以下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
人民陪审员有权参与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以便更好地了解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焦点。
在庭审过程中,人民陪审员有权向诉讼参与人发问,审判长应当引导人民陪审员围绕案件争议焦点进行提问。
在合议庭评议案件时,首先由承办法官介绍案件涉及的相关法律和证据规则,然后人民陪审员和法官依次发表意见,最后由审判长发表意见并总结合议庭意见。
在七人合议庭评议时,审判长应当归纳和介绍需要通过评议讨论决定的案件事实认定问题,并列出案件事实问题清单。人民陪审员全程参加合议庭评议,并与法官共同评议事实认定问题。
对于法律适用问题,人民陪审员不参与表决,但可以发表意见,并将其意见记录在案卷中。
人民陪审员应当认真阅读评议笔录,确认无误后签名。
人民陪审员列席审判委员会讨论其参加审理的案件时,可以发表意见。
案件审结后,人民法院应及时将裁判文书副本送交参加该案审判的人民陪审员。
未成年人能否申请法律援助的问题。法律援助是国家通过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的减免费用的法律帮助。未成年人可以由其监护人代为申请,也可以自己申请。申请法律援助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并经过法律援助机构的审查。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机构会发
中国民事法律援助的规定及补充规定,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民事法律援助的补充权限和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具体条件。文章还介绍了法律援助申请的程序,如审查时间、重新审议的程序等。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旨在保障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
外籍学生在我国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和程序。在刑事案件中,外籍学生若无法提供经济来源且家庭经济状况无法查明等条件下可享受法律援助。民事案件中,则需根据国际条约或互惠原则提出申请。申请应以书面形式提交,法律援助机构会审查申请并决定是否提供援助。援助途径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中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及申请条件。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包括请求国家赔偿、社会保险待遇等。同时,法律援助不得收费,律师提供法律援助时可享受补贴。律师若违反规定将被处罚。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程序也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