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托法以信托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中心构建我国的信托制度,放弃了确定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努力,从而造成了信托财产所有权无所依归的局面。这种立法模式固然避免了信托法与民法的传统制度和理论的直接的正面冲突,但是,让信托财产所有权无所依归,如同把所有权赋予受托人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例一:某信托的受托人为甲,受益人为乙,信托财产为现金10万元。某年某月某日,甲将该10万元赠送与丙,之后宣布破产,净资产只有5万元。乙于甲破产以后才得知此事,要求甲将该10万元追回,甲置之不理。根据我国《信托法》第22条及49条规定,当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的,委托人及受益人有权申请撤销该处分行为,并有权要求受托人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或者予以赔偿;该信托财产的受让人明知是违反信托目的而接受该财产的,应当予以返还或者予以赔偿。该权利行使的除斥期间为自委托人或受益人知道之日起一年。
首先,丙返还信托财产或予以赔偿的前提条件是:明知是违反信托目的而接受信托财产,如果丙根本不知道这10万元是信托财产,更谈不上“明知违反信托目的”。其次,这一权利的性质为撤销权,行使的期限为一年的除斥期间。信托法没有规定这一撤销权的最长期限,根据信托法与民法的关系,则应适用《合同法》第75条关于撤销权的最长期限,即五年。如果行为发生当时,委托人死亡或者怠于行使撤销权,受益人只有五岁,再过五年也只有十岁,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权利。
例二:甲共有资产1000万元,负债300万元,债权人乙,债权到期日为2002年2月1日。2000年1月1日,甲将100万元财产转移到给某信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信托期间为20年,受益人为甲本人。甲于信托设立之时告知了乙,但此时甲尚有资产900万元。2002年2月1日,乙的债权到期,可这时甲的资产只剩下100万元,不足以偿还300万元的债权。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到2002年1月1日,乙撤销权的1年期限届满,他已不可能通过行使撤销权撤销该信托而受偿这100万元。那么,乙可不可以请求甲用信托财产100万元来还债?如果不能,对乙而言是不公平的;如果可以,依据是什么?因为我国信托法并没有规定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
信托财产的来源和性质,包括受托人因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及其他情形取得的财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营业信托受托人的报酬归属问题,即受托人从信托财产或其收益中获得报酬的方式。
诉讼信托与诉讼代理在实施诉讼行为的名义和利益归属、权限、法律关系稳定性及内部法律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在诉讼信托中,受托人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产生的诉讼利益归属视情况而定,且拥有广泛的诉讼权限,法律关系相对稳定,涉及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而在诉讼代
诉讼信托与债权信托之间的区别。诉讼信托的信托财产包括诉讼实施权和其他实体权利,受托人主要通过诉讼方式管理;而债权信托的信托财产仅限于债权,管理方式多样。此外,诉讼信托具有双重法律意义,需符合信托法和诉讼法的共同原则;而债权信托仅涉及信托法。了解这些区
信托合同无效的因素,包括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托目的,无法确定信托财产,信托财产占有存在瑕疵,以诉讼或讨债为目的设立的信托无效,没有受益人或受益人范围不明确以及特定财产未进行登记等情况均可能导致信托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