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线价格的使用是否构成价格欺诈一直备受争议。划线价格常被误认为是商品的原价,并与下方的促销价一同展示,很多消费者错误地认为这是一次真正的降价促销。然而,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三)(四)和第七条(一)第八条的规定,未经任何说明且无法提供来源的划线价格可能会被视为价格欺诈行为。因此,随着一群职业举报者对此问题的关注,针对划线价格的投诉和举报也大量涌现。一方面,价格主管部门要求被投诉的商家规范标价行为,另一方面,商家也在努力规避自身的法律风险。
根据相关法规,经营者在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时,若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则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一) 商品的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与实际不符,并以此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购买;
(二) 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价目表,以低价吸引顾客并以高价结算;
(三) 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方式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
(四) 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无法与其他商品进行比较;
(五) 标示降价销售的折扣商品或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
(六) 销售处理商品时,未标示处理品及其价格;
(七) 采用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未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类、数量或者将馈赠物品替换为假劣商品;
(八) 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未标示或标示含糊不清;
(九) 其他具有欺骗性的价格表示。
此外,经营者在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时,若采取以下任一价格手段,则也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一) 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扣,谎称降价或将要提价,以诱骗他人购买;
(二) 在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作出价格承诺,但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三) 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以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与其交易;
(四) 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与价格不符;
(五) 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综上所述,以上行为都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包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要求。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网络价格欺诈的三种方式,包括虚构比价信息、虚构商品优惠幅度和结算价格高于标示价格等欺诈手段。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及相关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条件,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适用范围、原则、明码标价和降价销售的要求,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的多种情形和手段。同时,也提到了误导性标价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