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权依法对价格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价格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当标价签、价目表等所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购买时,这被视为价格欺诈行为,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进行处理。
对于经营者标价签上的错误标示,虽然不构成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但依法应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因为这属于价格违法行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者有以下几种维权途径:
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发生争议后,可以通过协商解决问题。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消费者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以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
消费者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寻求帮助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消费者可以提请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以解决争议。
消费者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途径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规定的商家不仅仅指实体店面的经营者,网络电商同样受到限制。电商不应规避法律风险,相反,应更加严格要求,规范整个电商行业的经营发展。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包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要求。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网络价格欺诈的三种方式,包括虚构比价信息、虚构商品优惠幅度和结算价格高于标示价格等欺诈手段。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和责任。文章介绍了价格欺诈的概念、类型及危害性,重点阐述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价格欺诈行为的制约与惩罚措施。同时,本文还详细解析了价格欺诈行为的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提醒商家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价格欺诈行为的发生。本文旨在增强公众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