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标价标识与实际不符,以此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
2. 同一商品或服务同时使用两种标价,以低价吸引顾客并以高价结算。
3. 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交易。
4. 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等价格无依据或无法比较。
5. 标示的降价商品或服务的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
6. 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
7. 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
8. 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含糊标示附加条件。
9. 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
10. 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11. 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价格,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交易。
12. 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质量与价格不符。
13. 谎称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为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1. 责令改正欺诈行为。
2.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
3. 若没有违法所得,将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4. 对于情节严重的欺诈行为,将责令停业整顿,或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1. 所有商品和服务均应明码标价。
2. 发现商家有价格欺诈行为时,请保存购物小票等相关证据。
3. 及时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或12358价格举报热线进行举报投诉。
物价部门将会严肃查处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虚假标价、两套价格、模糊标价、虚夸标价、虚假折价、模糊赠售和隐蔽价格附加条件等商家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商家通过各种手段误导消费者,如故意标注虚假价格、使用误导性文字和夸大的宣传语言、虚假的折扣信息以及隐藏附加条件等。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
患者知情权的起源、概念及具体内容,分析了患者知情权被侵犯的原因,包括法律监管的缺乏、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等。同时,提出了完善患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包括加大宣传、提高患者医疗知识和法律意识,改革医疗体制,促进医患关系融洽,
商品价格偏高涉嫌欺诈的问题。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定价部门、核对商品发票等方式判断商家是否存在价格欺诈行为。面对价格欺诈,消费者有多种维权途径,如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向消协投诉、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和提起诉讼等。根据相关法律,商家欺诈行为需赔偿消费
中国公司法中股东知情权的法律规定。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知情权范围,包括财务会计报告查阅权、账簿查阅权和检查人选任请求权等。修订后的公司法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并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知情权具体行使方式。同时,也讨论了股东知情权制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