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利 > 其它消费者权利 > 你知道发票为啥总是“刚刚用完”

你知道发票为啥总是“刚刚用完”

时间:2024-01-20 浏览:4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4703

大连市民因购物遭遇拒绝开具发票,商家不履行法定义务

市民乔先生遭遇商家拒绝开具发票

大连市民乔先生在新开路越秀大厦工作,近日受合作单位的委托,在新开路附近某知名文具连锁店购买了5块电池,共15元。乔先生要求开发票,却遭到工作人员的拒绝,理由是假如每个人买点东西都要发票,他们到哪里弄那么多的发票?不过,如果乔先生一次性购买60元以上的商品,或积攒到60元以上,倒是能给开发票。

乔先生表示,这是给别的单位购买的,人家特意提到需要拿发票,但任凭乔先生怎么恳求,该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还是拒绝为乔先生开具发票。

乔先生告诉记者,其实电池哪儿都有卖的,而且还比这家连锁店便宜,当时就是考虑开发票才到正规的文具店高价购买,但没想到对方竟然也不给开发票。事后,乔先生多方咨询投诉,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市民王女士同样遭遇拒绝开具发票

市民王女士经常到大连某图书城购买图书,但每次索要发票得到的答复都是发票刚刚用完。工作人员建议王女士,攒到一定时候一起开。可是时间一长,很多购书小票也不知道哪儿去了,索要发票最终也就成了泡影。

大多数消费者在索要发票的时候,商家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为消费者开具发票。没有发票走不了账,这是基本常识。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其从多家正规单位购买过发票,只要在原金额基础上加4%即可,而且很多单位都乐于开这样的发票。对此,该人士认为商家大概有利可图,否则不会这么积极。

商家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发票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凭证,它不仅仅具有证明交易的作用,同时是税务稽查的重要依据。《发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因此,依法开具发票是经营者的法定义务。

乔先生所反映的情况中,商家的行为正是这种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依据《发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应当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大连某公司财务人员孔小姐向记者表示,发票不同于其他商品,虽然不到10元1本,但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以他们单位为例,每次只能到税务部门买1本,而且还要拿着上1本发票存根找税收管理员签字,很麻烦。而实际上每本发票也只有25张,假如每个人买点东西都要发票,1本发票根本用不上1天。

她特意强调,现在的私人企业都是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怎么可能有人老跑税务部门买发票?如果那样早被老板开回家了。

据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正常情况下,一般单位1个月25组发票基本够用了,如果不够用,可以申请,可申请50组,正常情况下能得到批准。

相关标签: 发票可以补开吗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分店未办理营业执照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公司分店在未办理营业执照的情况下是否构成违法行为,并介绍了营业执照的定义、要求及办理流程。文章指出领取营业执照后还需完成刻章、开户、记账报税、缴纳社保、申请税控及发票和企业年报等事项。未按规定办理营业执照及进行年报的企业将面临罚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等

  • 道路施工开发票应缴纳的税款

    道路施工开发票需要缴纳的增值税及其他税费问题。增值税根据规定销售货物、劳务等税率为17%,但财政部通知指出自7月1日起税率简并为两档。道路施工开发票的纳税人应据此计算增值税缴纳金额。除此之外,还可能涉及其他税费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具体缴纳情况需遵

  • 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的知情权,包括了解商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以及消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益保护措施。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详尽的信息,并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法律规定了商品和服务应符合的标准和要求。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助于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

  • 申请公示催告的主体

    申请公示催告的主体及其资格条件。失票人作为票据权利的最后持票人可申请公示催告,但发票人在特定情况下亦可申请。申请原因限于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利害关系人处于不明状态是申请公示催告的前提。申请人应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法院提出公示催告申请,以便审理和寻找票

  • 关于向购买方收取利息费用是否应纳入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的问题
  • 虚假广告的法律定义及表现形式
  • 房子签的一年合同我不住了房东转租给了别人押金退我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