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商和解过程中,当事人必须自主决定是否进行协商和解以及达成和解的条件,禁止强迫协商和解,更不能采用暴力手段强制对方接受某种和解条件。一旦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必须自觉履行,如果一方不履行,可以重新协商,但不能强制对方履行。如果一方不愿协商或者在协议达成后反悔,应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只有当事人具有和解权利的争议才能进行协商和解,这意味着涉及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是当事人可以处置的。对于涉及犯罪行为或公共利益的争议,当事人不能进行和解。例如,涉及经营者在提供经营服务时导致消费者重伤或死亡,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争议,不能由双方协商私了。
和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法。例如,经营者对其伪劣商品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虽然答应赔偿,但以消费者对其假冒商标的行为不得检举、揭发为条件。损害第三方合法利益的协议应视为无效,当事人的行为可能构成共同违法或共同侵权行为,国家有关机关可以追加相关责任,受侵害的第三方可以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0条第1款关于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利的规定。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的公平交易条件,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当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可以要求经营者改正错误并依法获得赔偿。
举证责任倒置的意义和适用范围。通常情况下,主张权利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但在特定情况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能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消费纠纷中,消费者常面临提供证据困难的问题,如仅凭信誉卡作为证据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应该让具有专业知识的经营者提供安全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权利,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利,公平交易权利,赔偿权利,维权团体权利,知识获取权利,尊重权利以及监督权利等九项权利。文章详细阐述了每一项权利的内涵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要求。
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协商和解、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和提起诉讼等维权方式。在协商和解时,消费者需注意经营者的故意拖延、无理拒绝和责任推卸行为。其他途径包括通过消费者协会调解、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诉和提起诉讼等。诉讼是法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