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二、对“明知”的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了食品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支付价款十倍赔偿金的前提是其在“明知”的情况下销售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体现了对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惩罚的严厉性。然而,由于该条中的“明知”缺乏客观标准和形式要件,纠纷中一些食品经营者以自己并非“明知”为由,拒绝十倍赔偿。因此,在适用该条时如何认定销售者具有“明知”主观过错行为存在一定困难,这也是审判实务中遇到的难题。本案从立法本意出发,将食品安全法没有明确的销售者“明知”情形加以明确,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笔者认为,销售者“明知”行为主要表现在不作为过错与作为过错两个方面:
(一)销售者“明知”的不作为过错行为。
不作为过错行为表现在销售者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而不履行。确定经营者是否“明知”应以其是否履行了应尽的注意义务为标准。这种注意义务是通过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确定的经营行为准则。销售者不作为过错行为主要表现有:(1)未按《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履行进货查验记录义务。如未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2)未按法律规定对所销售食品进行完整标识。如食品包装标识上缺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3)未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运输、储存食品;(4)没有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5)其他没有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二)销售者“明知”的作为过错行为。
作为过错行为主要表现在销售者积极主动造假、捏造虚假事实,掩盖其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销售者“明知”的作为过错行为主要表现有:(1)销售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销售的食品。如销售虫咬鼠啃霉变腐烂食品,销售无保质期、生产日期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2)食品经营者为了延长食品的销售期,故意更改食品保质期、更换食品生产日期、批号的;(3)因涉嫌食品安全问题被有关部门责令下柜后,未经同意,擅自上柜销售,且被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4)从未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处进货的;(5)在发票、账目等会计凭证上弄虚作假的;(6)案发后转移销售物证,提供虚假证明、虚假情况的;(7)实施其他违法行为的。
三、食品安全标准内容
(一)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六)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七)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八)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
(九)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新版食品安全法的五大亮点,包括禁止剧毒高毒农药用于果蔬茶叶、保健食品标签不得涉防病治疗功能、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网购食品纳入监管范围以及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按规定标示。这些修改体现了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措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不合格产品与存在缺陷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不合格的产品并不一定属于存在缺陷的产品,但存在缺陷的产品肯定是不合格的产品。产品质量的技术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生产者应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一位消费者因购买的食品包装标注了治疗功效而状告商家的事件。法院最终裁定消费者可退货,但驳回其他诉讼请求,因为涉诉食品的外包装说明是对食品使用方法和功能的介绍,不涉及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且没有证据证明该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根据情节的严重轻度,关于食品安全犯罪会涉嫌两个罪名,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处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一百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