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行业中,存在一种被称为“偷票房”的行为,即将某部电影的票房所得转移给其他影片或私自保留,以牟取利益。这种行为通常是发行方与放映方相互串通,共同获利,或者是放映方私自出售不与发行方进行收益分成的电影票,独享其成。
影院是直接进行“偷票房”操作的主体。影院通过将一场电影的票房与另一场电影进行替换,可以获得片方承诺的利益。然而,这种违法行为涉及法律风险。
为了打击偷票房行为,国家在2011年首次拟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加盟电影院线的影院应当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计算机售票系统。对于偷漏瞒报票房收入的行为,将依照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处罚。
影院顶风作案的背后,是影院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剧增所带来的生存困境。在地价房租不断上涨以及影院间竞争加剧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影院的分账比例不断下滑。
根据2009年广电总局电影局下发的《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目前业内实行的票房分账方式为: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剩余影片票房由制片方(含发行方)与影院(含院线)按照43︰57的比例分成,即制片方和影院分别获得总票房的39.4%和52.2%的净分账收入。
然而,2011年底出台的《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促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电影院对于影片首轮放映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新规定的出台给影院经营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二审稿明确禁止“虚假票房”行为,并规定了最高50万元的罚款以及最严重情况下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此外,针对劣迹艺人频繁出现的现象,要求演员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对于国产片在院线放映场次不低于三分之二时间的规定,增加了“合理安排”场次和时段的限定。为了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明确电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观众身体或心理不适的情况时,应当进行提示。此外,电影内容审查标准新增了电影不得含有宣扬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内容。
根据二审稿的规定,电影发行企业和电影院应当统计并提供真实准确的电影销售收入,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对于票房造假行为,可以处以5万至50万元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吊销许可证。
在《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初审及征求各界意见期间,一些常委会委员、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和社会公众提出,应加强对票房收入的监管,加大对虚报瞒报票房收入行为的处罚。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商场搜身行为是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典型案例,必须具备违法性,不得拘禁自然人身体自由。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还包括非法妨害行动、妨害公路通行、侵害通信自由和非法强制医疗等。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消费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无主高空坠物事件中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对于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上发生的高空坠物事件,施工单位和建筑单位需承担责任。对于已施工完成且所有人共同拥有的建筑物上的高空坠物事件,无法找到明确侵权人时,采取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建筑物所有人、承租人和管理人要承担法定
非法招用童工的法律责任。根据劳动法规定,非法使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将面临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的追究。用人单位需承担高额罚款、整顿以及赔偿等责任。同时,文中详细说明了不同责任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标准。
参与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和后果。召集他人参与非法集资涉嫌犯有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作为集资受害者,虽无责任,但需自行承担损失。文章还介绍了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规定及相应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