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过失爆炸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因过失引起爆炸,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过失爆炸行为可以是作为或不作为。
要构成过失爆炸罪,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1) 行为人实施了过失引起爆炸的行为。若爆炸不是由行为人的过失引起,而是由自然原因或其他不可预见、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则不构成过失爆炸罪。
(2) 过失引起爆炸的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3) 必须造成严重后果。即必须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重伤、死亡或造成公私财产的重大毁损。若尚未发生危害结果,或发生的危害结果未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程度,则不构成过失爆炸罪。因此,后果的严重性是构成过失爆炸罪的重要标志。
(4) 过失引起爆炸的行为与严重后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即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必须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爆炸行为引起的。这是行为人的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爆炸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
爆炸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过失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对其引起爆炸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也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其爆炸行为可能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未预见,导致发生了这种结果。
关于羁押7个多月是否适用缓刑的问题。适用缓刑的情形主要包括过失犯罪、少年犯、轻微犯罪等,同时需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若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条件,可以宣告缓刑。缓刑的具体执行方式可能包括禁止从事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
香港地区自杀未遂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参照我国刑法理论,需考虑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四个要素来判断。如果自杀未对其他利益造成损害,不构成犯罪;反之则构成犯罪。如战时士兵自杀侵犯了国家安全利益,构成犯罪。乞丐自杀未对其他合法利益造成损害,则不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