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意愿主动向司法机关或个人承认犯罪事实,并自愿置于其控制之下,以进一步交待犯罪事实。
自动投案必须符合以下几种情况:
根据新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行为被认定为自首。自首的构成要件包括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罪行。其中,自动投案是自首成立的首要条件。
对于自动投案的定义,普遍认为是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意愿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犯罪事实,并自愿置于其控制之下。根据这个定义,自首的界定没有问题。但需要思考的是,“归案之前”、“出于本人意愿”和“自愿置于有关机关和个人的控制之下”应如何理解。
“归案之前”是对自动投案的时间限定。投案行为通常发生在犯罪事实未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或者犯罪事实虽被司法机关发现,但犯罪分子尚未被发现之前,或者犯罪事实和犯罪分子均被发现,但司法机关尚未对其进行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
在自动投案的限定中,“出于本人意愿”强调犯罪分子投案具有自动性。从这一要求出发,即使被抓获后被强行送往公安机关归案的犯罪分子,即使如实交代罪行,也不能被认定为自首。然而,“自动性”是否要求犯罪分子完全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值得讨论。笔者认为,“出于本人意愿”应从设立自首制度的宗旨角度作广义解释,只要犯罪分子向有关机关或有关人员投案,且不明显抗拒控制或处理,都可认定为自动投案。一般认为,自首制度的价值包括鼓励犯罪人主动归案、争取宽大处理,以及降低司法成本、提高破案效率。这两个方面的价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难以兼顾,认定自动投案只需基本能获得这两方面价值的统一即可。
自动投案的最后要素是“自愿被控制”。这是自动投案的合理要求,也是犯罪分子自动投案成立自首的最基本条件。只有犯罪分子自愿置于有关机关的控制之下,才能表明其自动投案的彻底性,也才能确保司法机关对其行为的裁判。否则,自动投案甚至交代罪行也就失去实质意义。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时间限制和相关规定。自动投案必须在犯罪嫌疑人尚未归案前进行,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犯罪较轻者可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