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可以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限制刑事责任和完全负刑事责任三种情况。
根据刑法规定,如果精神病人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但在犯罪时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应当负刑事责任,并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司法机关应当依据司法鉴定结论做出相应的处理。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根据我国《刑法》第18条规定:
1.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2.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由此可见,精神病人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取决于他们在犯罪时是否具备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并非所有的精神病人犯罪都不负刑事责任。确认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必须经过法定的鉴定程序。在司法实务中,一旦犯罪嫌疑人被鉴定为精神病人或在犯罪过程中处于精神病发病期,公安机关应撤销立案,检察院应作出不起诉决定,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作出终结诉讼的裁定。然而,即使精神病人最终不负刑事责任,他们仍需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如果精神病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包括人身和财产损害,该精神病人及其家属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因此,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论实施何种法益侵害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2.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然而,如果该年龄段的人仅持有、运输毒品,或者因过失伤害甚至致人死亡,都将不负刑事责任,但仍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在法律框架下的犯罪是否应被判定为犯罪的问题。《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下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但家属或监护人需严格看管和医疗他们。对于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有特殊规定保护其权益。在处罚时会考虑法
法律援助的相关内容。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保障制度。特殊案件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无完全辨认、控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等情形。劳动者因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申请法律援助时,需在法
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的解除权力相关法律规定。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的被强制医疗人员,可提出解除意见并报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精神病人犯罪需赔偿被害人损失,其赔偿方式主要由监护人承担,先从精神病人的财产中支付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