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脱离共同犯罪关系者怎么处罚
时间:2024-09-19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在我国很多刑事犯罪都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实施的,两个或以上的人实施的犯罪是属于共同犯罪,需要对共同犯罪人员进行主犯从犯的认定,那么对于脱离共同犯罪关系者怎么处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脱离共同犯罪关系者的处罚问题
脱离者的共犯责任
根据理论和司法实践,对于脱离共同犯罪关系后,脱离者不承担共犯责任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这与共犯处罚的根据密切相关。在共犯处罚的根据方面,存在责任共犯说、行为价值惹起说、惹起说等不同观点。无论根据哪一种理论,在对待脱离者的刑事责任上,都可以得出脱离者不对其犯罪行为负共犯责任的结论。
脱离者的脱离前行为
根据司法实践和相关国家的刑法规定,一般情况下,脱离者在脱离前的行为是免予处罚的。这一做法有理论上的依据和刑事政策上的考虑。从理论上来说,脱离者的行为属于着手前的预备或阴谋行为,对法益的侵害并没有实质的危险。同时,脱离者自动放弃了犯意,主观恶性较小。根据犯罪构成理论的要求,对于情节显著轻微的行为,不应视为犯罪处理;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也应当从轻处罚。从刑事政策上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犯罪者改过自新,瓦解、分化和打击犯罪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脱离者的适当处罚
当然,并不是说脱离者可以完全不负刑事责任。根据具体案情,对于以下情形之一的脱离者,可以给予适当的处罚:(1)预备行为构成犯罪的情况。例如,甲和乙为了抢劫成功,事先各自购买了枪支。但在实施抢劫前,甲因惧怕而放弃犯意,并没有参加抢劫。甲的行为构成非法买卖枪支罪。(2)共谋实行重大犯罪活动,并进行了预备活动的情况。例如,共谋抢劫国家金融机关、爆炸国家重要设施等。是否属于“重大”的犯罪,应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使用的犯罪方法等因素。(3)为阻止他人实行犯罪做出了诚挚努力,但并没有真正阻止他人实行犯罪的情况。例如,被教唆者虽然答应放弃犯意,但仍然实施了教唆的犯罪。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应追究以上行为的刑事责任,也应从轻处理。即将脱离共犯者的行为作为从轻处理的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及其共犯问题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问题及其相关解释。文章详细阐述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定义和认定条件,以及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案标准。共犯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串通的情况。文章还解释了刑法中关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的
-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犯罪主体的要件、犯罪的客观要件和犯罪的主观要件。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具备共同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的犯罪故意,并且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路人指使交通肇事逃逸是否构成共犯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共犯问题,特别是非乘车人的指使行为是否构成共犯。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的指使逃逸行为若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对于一般非乘车人的指使逃逸行为,则不构成共犯。
-
刑法第27条第2款的适用
刑法第27条第2款关于从犯的刑事责任的规定,以及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刑罚量刑原则。对于从犯,其刑事责任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主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进行量刑;胁从犯因被胁迫程度及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而受减轻或免除处
-
诈骗犯罪集团的法律处罚
-
现役军人与非军人共同犯罪的管辖问题
-
从犯量刑会加重处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