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伙犯罪是指两人以上结帮成伙、没有组织的共同犯罪,属于非法律术语。结伙犯罪的特点是没有特殊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结构比较松散,通常实行一次或数次犯罪就散伙。结伙犯罪是有组织犯罪中较低级的形态,向黑社会性质犯罪过渡的中间形态。刑法对结伙犯罪有所规定,例如刑法第382条第3款规定了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情况。司法实践中,结伙犯罪频繁发生,因此在刑法理论中,结伙犯罪作为一种独立的共同犯罪形式具有一定意义。
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司法解释应当规定随意延长拘留期限至三十日的办案责任。如果案情简单,基本证据具备,在延长期内未补充调取新的证据的情况下,应属违法延长拘留期限,办案人和批准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强制措施的监督,对因案件侦查取证以外的原因擅自延长拘留期限至三十日的情形,可以通过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进行监督纠正。
一、流窜作案指行为人在一段时间内先后在不同的地方作案。构成犯罪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属于流窜犯罪分子:1. 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的;2. 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省、市、县继续作案的。
二、结伙作案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违法行为。
三、多次作案指在以前有过作案事件的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案。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10条的解释,“多次作案”指三次以上作案。然而,在办案实践中,有许多作案次数为两次或一次的也以“多次作案”为拘留延长理由,显然是失当的。
关于“结伙作案”的含义,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10条的规定,是指两人以上共同作案。
“流窜作案”的适用存在泛化倾向,户籍地对延长拘留期限有较大影响。
共同犯罪案件中判决的相关问题。在共同犯罪中,应分别讯问被告人并视情况传唤到庭对质,但对部分嫌疑人可能因逮捕时间不同而单独判决。共同犯罪包括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为,过失犯罪则不视为共同犯罪。对于主犯和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应根据罪行进行处罚,而从犯和
盗窃少量公私财物的法律处罚。根据财物价值的不同,处罚有所不同。具体法律规定依据最高法、最高检的解释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状况确定。对于跨地区交通工具上的盗窃案件和盗窃毒品等违禁品的情况,有特别处理规定。盗窃罪的刑事处罚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
从犯量刑是否能高于主犯的问题,指出在刑法范畴中通常从犯量刑低于主犯,但也有特殊情况下从犯量刑可能高于主犯。文章还介绍了广东诈骗罪的量刑标准和缓刑的注意事项。在缓刑期间,犯罪分子需遵守法律法规,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监督管理。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从犯和共犯的判刑问题,指出从犯和共犯的判刑并不一样,法律会根据犯罪情节和危害后果来判定刑罚;刑事立案后是否还需要行政立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刑事立案会导致当事人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如人身自由受限等。摘要:本文从法律角度探讨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