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的基本原则,自然人犯罪是常态,而单位犯罪是例外。只有在法条中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某种罪名时,才可能构成单位犯罪。然而,在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该罪名。因此,伪造公司印章罪只能由自然人犯罪构成。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规定,对于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如果情节较轻,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而如果情节严重,将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对于伪造公司印章罪,只有自然人才能构成犯罪。单位并不具备犯罪主体的资格。因此,伪造公司印章罪属于自然人犯罪,而不属于单位犯罪。
尽管伪造公司印章罪不属于单位犯罪,但是对于公司而言,应当加强对印章的管理和保护,以防止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个人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伪造公司印章等违法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尊严。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
单位犯罪与个人以单位名义进行犯罪的界定。个人以单位名义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应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个人为犯罪活动设立的公司等企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
单位犯罪的定义和主体,以及单位犯罪的民事责任问题。文章指出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犯罪的民事责任适用于这些单位。单位犯罪需承担民事责任,其责任范围需综合考虑单位的意志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行为。在追究单位犯罪的民事责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