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假药是一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涉及个人和单位两类犯罪主体。生产者指的是药品的制造、加工、采集、收集者,销售者指的是药品的有偿提供者。
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通常是出于营利目的。然而,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营利动机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在生产领域,行为人有意制造假药,即明知假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情况发生。在销售领域,行为人必须明知所售药品是假药,才构成销售假药罪。对于不知道所售药品是假药的情况,不构成销售假药罪。
生产、销售假药侵犯的客体是复杂的。一方面,它违反了国家对药品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它侵犯了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权益。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药品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建立了完整的药品管理制度,以保证药品质量、增进药品疗效和保障用药安全。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违反了国家的药品管理法律和法规,同时也危害了公众的身体健康。
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和销售者违反国家的药品管理法律和法规,从事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违反药品管理法律和法规主要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及为贯彻该法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和法规。这些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了药品成分、药品标准、药品生产工艺规程、药品经营条件、药品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生产假药的行为包括制造、加工、采集、收集假药的活动,销售假药的行为指有偿提供假药的行为。生产、销售假药是两种独立的行为,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同时存在。根据法律规定,只要具备其中一种行为,就符合该罪的客观要求。如果行为人同时具备生产和销售假药的行为,仍视为一个生产、销售假药罪,不会实行数罪并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如果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导致人死亡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刑罚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因此,生产、销售假药罪属于危险犯,不再是结果犯,不需要实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即可定罪处罚。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卖假药移交检察院的法律处理程序,包括审查起诉程序、逮捕程序和法院审判程序等。根据《刑法》规定,生产销售假药涉及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两种情况。卖假药的刑法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单位犯生产、销售假药罪的会处以罚企业和责任人员。公安机关在调查生产销售假药案件时,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
单位犯罪与个人以单位名义进行犯罪的界定。个人以单位名义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应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个人为犯罪活动设立的公司等企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