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假药是一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涉及个人和单位两类犯罪主体。生产者指的是药品的制造、加工、采集、收集者,销售者指的是药品的有偿提供者。
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通常是出于营利目的。然而,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营利动机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在生产领域,行为人有意制造假药,即明知假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情况发生。在销售领域,行为人必须明知所售药品是假药,才构成销售假药罪。对于不知道所售药品是假药的情况,不构成销售假药罪。
生产、销售假药侵犯的客体是复杂的。一方面,它违反了国家对药品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它侵犯了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权益。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药品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建立了完整的药品管理制度,以保证药品质量、增进药品疗效和保障用药安全。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违反了国家的药品管理法律和法规,同时也危害了公众的身体健康。
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和销售者违反国家的药品管理法律和法规,从事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违反药品管理法律和法规主要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及为贯彻该法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和法规。这些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了药品成分、药品标准、药品生产工艺规程、药品经营条件、药品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生产假药的行为包括制造、加工、采集、收集假药的活动,销售假药的行为指有偿提供假药的行为。生产、销售假药是两种独立的行为,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同时存在。根据法律规定,只要具备其中一种行为,就符合该罪的客观要求。如果行为人同时具备生产和销售假药的行为,仍视为一个生产、销售假药罪,不会实行数罪并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如果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导致人死亡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刑罚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因此,生产、销售假药罪属于危险犯,不再是结果犯,不需要实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即可定罪处罚。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