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无论是国有、集体所有的还是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企业。单位犯罪主体的合法性取决于其独立性。如果单位的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以其名义实施犯罪并获得违法所得,应视为单位犯罪。即使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也应认定为单位犯罪。外国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我国领域内实施犯罪的,应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进行定罪处罚。单位犯罪中的“单位”并不要求具有法人资格,只要求独资、私营企业具有法人资格。
单位犯罪必须是为了单位的利益或单位的全体成员的利益、单位的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犯罪形式可以是故意或过失。例如,介绍组织人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中,主观方面即为过失。如果盗用单位名义并将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不是为了单位利益而实施的行为,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违法行为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并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犯罪所得为单位所有。但并不排除以各种理由将非法所得分配给单位全体成员享有的情况,例如私分国有资产罪和私分罚没财物罪。单位犯罪的法律特征是法定性,即多数国家刑法对单位犯罪持限制态度,除非有特殊规定。我国刑法也是如此,要求单位犯罪必须有刑法的明文规定。如果单位实施了不可以成为单位主体的犯罪,原则上对自然人以相应的犯罪处理。
单位犯罪的一般处罚原则上是两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但也有例外情况,即仅对单位的直接负责人员判处刑罚。对犯罪单位本身判处刑罚时,只能判处罚金刑。
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有以下几种: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对于这些情形,单位本身不具有合法性,因此不成立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双重处罚制度,其中单位被处以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个人犯罪的相同或较轻刑罚。在某些情况下,刑法也规定了单一处罚制度,仅对自然人进行处罚。如何确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及判决标准。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若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认定为自首并从轻或减轻处罚。非法集资犯罪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前者扰乱金融秩序,后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个人独资企业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个人独资企业不符合构成单位犯罪的条件,因为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而个人独资企业并不在此范围内。同时,刑法采用了单位犯罪的概念,而没有采用法人犯罪的说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文章介绍了单位犯罪责任的范围,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的具体构成要件,以及非法集资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对于非法集资行为,文章强调必须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