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什么
在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只是以故意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只能是故意而不能是过失。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过失而构成单位犯罪的具体实例。比如《刑法》第135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第137条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8条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9条消防责任事故罪以及第363条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
单位犯罪在主观方面要求,必须是为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或者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而实施犯罪。如果不是为了单位的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行为,则不能构成单位犯罪。比如《刑法》第343条非法采矿罪,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为给单位牟取非法利益,即使其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也只能认定是自然人犯罪而不能认定是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客观方面
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要求,必须是实施了危害社会并且由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行为。也就是说:单位所实施的行为如果对社会没有危害性或者是有益的,那么就不能够成单位犯罪;反之,尽管单位实施的行为对社会有危害,但法律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也不能构成单位犯罪。
具体的讲,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包括单位领导的决策行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如果仅有领导决策行为而没有具体的实施行为,或者只有具体的实施行为而没有领导的决策行为,均不能构成单位犯罪。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