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经过审查后认为不具备起诉条件或不适宜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所作出的决定,决定不将该案件移送法院进行审判。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符合起诉条件或没有必要起诉的,依法不将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处理决定。
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后依法做出的处理结果之一,其性质是人民检察院对其认定的不应追究、不需要追究或者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所作的一种诉讼处分。它的法律效力在于不将案件交付人民法院审判,从而在审查起诉阶段终止刑事诉讼。
研究中国不起诉制度,不仅需要了解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还需要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制度的情况。通过比较,可以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不起诉制度提供借鉴意义。
不起诉制度作为检察机关独有的一项职权,体现了中国“区别对待”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其理论渊源是起诉便宜主义,起诉便宜主义是指公诉方依据法律的授权,基于刑事惩诫的目的和权衡各种利益,对其所审查起诉的刑事案件,选择是否做出控诉以停止刑事程序的原则。
在现代刑事诉讼中,绝对的起诉法定主义已无法在各国刑事诉讼中实现。起诉便宜主义在各国刑事诉讼中都有了直接的体现,起诉便宜主义与起诉法定主义并存相济已成定势。中国起诉制度的改革也基本上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的。
绝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包括以下6种情形:
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案件,认为不构成犯罪。
对于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犯罪,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犯罪,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如果没有告诉或者告诉已被撤回,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经死亡的案件,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条件: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行为情节轻微。
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适用存疑不起诉的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条件:
案件经过补充侦查。
定罪证据不足。
案件不符合起诉条件。
中国刑法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特别是对于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等犯罪,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暂缓起诉作为一种特殊的起诉方式,符合公诉条件但符合一定条件的案件不提起公诉更符合公共利益,同时必须规定缓诉期间和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
单位犯罪与个人以单位名义进行犯罪的界定。个人以单位名义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应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个人为犯罪活动设立的公司等企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