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单位被告的诉讼代表人(以下简称“诉讼代表”)并不常见。诉讼代表是指在单位犯罪诉讼中,为维护单位合法权益参与诉讼活动的自然人。在诉讼地位上,诉讼代表既不属于代理人,也不属于辩护人(可以代表单位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这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个特有的法律概念。
根据现行司法解释,犯罪单位的诉讼代表人的确定和选择权都交给了检察院。检察院在单位犯罪案件中负责提出诉讼代表人选并进行认定。然而,诉讼代表是否充分发挥维护单位合法权益的作用还有待商榷。
根据《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应当是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如果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被指控为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因客观原因无法出庭,那么被告单位可以委托其他负责人或者职工作为诉讼代表人。但是,被指控为单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知道案件情况、负有作证义务的人员除外。
如果诉讼代表是被告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法院可以拘传其到庭。如果因客观原因无法出庭,或者下落不明,法院应当要求人民检察院另行确定诉讼代表人。如果诉讼代表是被告单位的其他人员,法院应当要求人民检察院另行确定诉讼代表人出庭。
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有关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在开庭时,诉讼代表人的席位位于审判台前左侧,与辩护人席并列。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
单位犯罪与个人以单位名义进行犯罪的界定。个人以单位名义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应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个人为犯罪活动设立的公司等企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
如何处罚偷税金额超过二十万元的行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对于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且金额较大的行为,将依法判处刑罚并处罚款。对于单位犯罪的情况,将对单位及其直接负责人员进行处罚。如补缴税款并缴纳滞纳金,且已受行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