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个概念。我国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没有单位犯罪的规定,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单位犯罪的问题逐渐受到立法者的关注。1987年1月2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47条第4款首次在我国法律中确认了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是刑法理论中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们对单位犯罪的定义有多种表述。其中,主要包括法人犯罪、单位犯罪、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等。这些表述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单位犯罪实施是否必须为了单位的利益以及单位犯罪是否包括过失犯罪等方面。为了保障刑事司法的统一,需要在刑法中进一步规定一个科学且具有操作性的单位犯罪概念。
由于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单位犯罪案件解释》也只规定了不能以单位犯罪论处的几种情形,未明确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因此,理论和司法实务部门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和处理存在混乱。根据笔者的观点,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应包括主体的特定化、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以及违反所得归单位所有。
1、主体特定化
根据《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也包括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企业等。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公司、企业排除在单位犯罪的主体之外。
2、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
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是指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主观上,单位犯罪体现了单位的意志,是指单位成员在单位意志的支配下,以单位名义和为了单位利益,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单位意志经过一定程序转化为单位意志,单位成员的个人意志与单位意志完全不同。客观上,实施者必须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并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因此,盗用、冒用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行为、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与职务活动无关的犯罪行为不属于单位犯罪。
非法集资7000万的处罚问题。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可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款。单位犯罪需对单位及直接负责人员处罚。非法集资特点包括未经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立案追诉涉及发行金额、投资者人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保管易爆危险物品的法律责任。保管人需要求对方提供资料和物品性质说明,并具备相应保管条件。若违反规定擅自保管,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存货人应说明物品性质,保管人有权拒收违规仓储物。单位犯罪将被判处罚金,并对负责人员进行处罚。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