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个概念。我国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没有单位犯罪的规定,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单位犯罪的问题逐渐受到立法者的关注。1987年1月2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47条第4款首次在我国法律中确认了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是刑法理论中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们对单位犯罪的定义有多种表述。其中,主要包括法人犯罪、单位犯罪、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等。这些表述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单位犯罪实施是否必须为了单位的利益以及单位犯罪是否包括过失犯罪等方面。为了保障刑事司法的统一,需要在刑法中进一步规定一个科学且具有操作性的单位犯罪概念。
由于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单位犯罪案件解释》也只规定了不能以单位犯罪论处的几种情形,未明确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因此,理论和司法实务部门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和处理存在混乱。根据笔者的观点,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应包括主体的特定化、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以及违反所得归单位所有。
1、主体特定化
根据《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也包括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企业等。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公司、企业排除在单位犯罪的主体之外。
2、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
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是指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主观上,单位犯罪体现了单位的意志,是指单位成员在单位意志的支配下,以单位名义和为了单位利益,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单位意志经过一定程序转化为单位意志,单位成员的个人意志与单位意志完全不同。客观上,实施者必须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并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因此,盗用、冒用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行为、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与职务活动无关的犯罪行为不属于单位犯罪。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