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主要分为出让和划拨两种。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并要求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土地使用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交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或者无偿取得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与出让的主要区别如下:
申请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程序如下: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城镇建设用地,用地单位可以向市或区、县房屋土地管理局提出划拨用地申请。用地单位需提供用地单位和建设用地的基本情况、意见以及联系方式。
市或区、县房屋土地管理局收到用地单位提交的划拨用地申请后,通知用地单位提交相关文件,包括计划委员会的立项批复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市规划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附件及规划用地红线图、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及方案图、用地单位法人资格证明、关于建设用地范围内房屋产权情况和其他情况的说明等。
用地单位交齐文件后,填写相应的城镇建设用地申请审批表。
用地单位将申请审批表交回房屋土地管理局后,与地政处(科)一起到建设用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房屋土地管理局对用地单位提交的文件进行审查,符合用地条件且符合用地手续的,报局领导审核。
经局领导审核同意后,拟文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地政处(科)通知用地单位按照规定缴纳防洪费。对于危旧房改造和大面积开发的建设项目,还需要通知用地单位按照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预定金。
市、区县房屋土地管理局代市、区县人民政府拟文批复同意用地单位用地,并核发城镇建设用地批准书及拨地红线图。
区、县房屋土地管理局核发城镇建设用地批准书后,应将区、县政府划拨城镇建设用地批复、城镇建设用地批准书附件及拨地红线图报送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备案。
整理文件成册并归档。区、县房屋土地管理局按季统计并报送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1、土地性质的定义。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分为出让和划拨。出让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划拨指土地使用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交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所取得或者无偿取得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根据工伤赔偿标准,工伤赔偿的支付取决于伤残等级和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伤残待遇标准分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按月享受的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不同伤残等级,以本人工资乘以不同的月数计算。伤残津贴则是根据伤残等级,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当劳动合同期满
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土地使用权的让度,不涉及所有权。转让是通过市场等价交换得到足额补偿的,划拨则是再交换时通过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方式得到适度补偿的。其特点是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转移,并多次按期结算租金,但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变更土地使用征手续,国家承认的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