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划拨:
土地划拨是指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方式,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根据《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在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将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无偿将土地使用权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2、土地出让:
土地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在一定年限内将土地使用权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进行,具体程序和步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1、对价支付:
土地出让需要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而土地划拨是免费提供土地使用权。
2、使用期限:
土地出让有使用期限限制,而土地划拨是永久使用。
3、用途区别:
土地出让主要用于工商业和居住,而土地划拨主要用于公益、政府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
4、处置限制:
土地出让的土地可以由出让人自主转让、抵押等,而土地划拨的土地处置需要划拨机关批准,并在转让时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
1、土地性质的定义。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分为出让和划拨。出让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划拨指土地使用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交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所取得或者无偿取得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根据工伤赔偿标准,工伤赔偿的支付取决于伤残等级和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伤残待遇标准分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按月享受的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不同伤残等级,以本人工资乘以不同的月数计算。伤残津贴则是根据伤残等级,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当劳动合同期满
土地划拨也指划拨土地使用权。根据《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这一规定是迄今为止在立法层面上对土地使用权划拨这一概念所作的最权威的定义。划拨地处
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土地使用权的让度,不涉及所有权。转让是通过市场等价交换得到足额补偿的,划拨则是再交换时通过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方式得到适度补偿的。其特点是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转移,并多次按期结算租金,但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变更土地使用征手续,国家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