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种类 > 无期徒刑 > 无期徒刑5年内可以减刑吗

无期徒刑5年内可以减刑吗

时间:2024-01-14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8971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规定新增对决定终身监禁的贪污、受贿罪犯不得再减刑、假释的规定。对死缓考验期内故意犯罪但尚未达到情节恶劣,不执行死刑的罪犯,在明确死缓执行期间重新计算的同时,新增了“减为无期徒刑后,五年内不予减刑”的从严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审监庭修改《减刑假释规定》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减刑和假释的性质及适用要求

减刑和假释的目的是激励罪犯积极改造,是对积极改造罪犯的奖励性措施。本次修改明确规定了减刑和假释是激励罪犯改造的刑罚制度。只有罪犯积极改造并表现优异,才能获得减刑和假释。适用减刑和假释必须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功能和实现刑罚的目的。

二、依法严格规范减刑和假释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的文件精神,对职务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金融犯罪以及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严重暴力性犯罪等罪犯的减刑和假释进行严格控制。新增了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严格的规定。

三、细化《刑法修正案(九)》有关减刑和假释的新规定

《规定》新增了决定终身监禁的贪污、受贿罪犯不得再减刑和假释的规定。对于死缓考验期内故意犯罪但尚未达到情节恶劣的罪犯,在明确死缓执行期间重新计算的同时,新增了减为无期徒刑后五年内不予减刑的严格规定。

四、完善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的规定

针对一些罪犯减刑过快过多、实际执行刑期偏短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重刑犯的刑罚执行存在生刑过轻、死刑过重等问题,《规定》通过科学测算,对有期徒刑罪犯、无期徒刑罪犯、死刑缓期执行罪犯、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罪犯,在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上做了相应调整,以有效发挥刑罚的功能。

五、扩大假释适用

假释制度比减刑制度改造效果更好,假释罪犯再犯罪率更低。考虑到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健全和条件的改善,《规定》规定了对部分罪行较轻、符合规定条件的罪犯可以依法从宽适用假释,对既符合减刑条件又符合假释条件的罪犯可以优先适用假释。

六、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本次修改明确详细规定了一些司法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如罪犯犯新罪以及原判死缓、无期徒刑罪犯发现漏罪后的处理,减刑和假释裁定在再审案件中的效力认定,罪犯履行财产性判项情况与减刑和假释的关联等。这些规定有助于实际操作。

新《减刑假释规定》的意义

法律咨询专家指出,新出台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刑罚执行变更的法律制度,统一了全国减刑和假释案件的办案理念、裁判尺度和执法标准。这有利于保障减刑和假释案件办理的公平和公正,切实发挥减刑和假释在促进罪犯积极改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新规定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被判无期徒刑是否可以上诉

    被判无期徒刑是否可以上诉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才能行使上诉权利,如自诉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等。同时,文章介绍了无期徒刑的适用情形和刑期计算方式,包括罪犯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威胁和危害。无期徒刑是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厉惩罚,依法

  • 无期徒刑减刑规定及执行

    无期徒刑减刑的相关规定及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在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减刑。无期徒刑是一种严厉的刑罚,要求罪犯至少服刑,但法院会根据表现作出减刑裁定。例如,某罪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因立功表

  • 无期徒刑最低几年保外就医的条件

    无期徒刑罪犯保外就医的条件及相关细节。保外就医需符合如患有严重疾病、年龄超过60周岁且身体衰弱等条件,并需服刑一定时间。同时,对于不合规的行为如骗取保外就医、自伤自残等,将不被允许保外就医或被收监执行。保外就医期间的不正当行为时间不计入执行刑期。

  • 无期徒刑和死缓的区别及刑罚变更

    无期徒刑和死缓的区别及刑罚变更。死缓期间若无故意犯罪,期满减为无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刑罚减为有期徒刑;若故意犯罪,执行死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减刑。死缓两年考验期从生效判决日起算,无期徒刑考验期从入监日起算。

  • 无期徒刑是否能够补正剥夺政治权力?
  • 如何将死缓减为无期徒刑
  • 判有期徒刑是否可减轻至拘役?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