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刑和假释的目的是激励罪犯积极改造,是对积极改造罪犯的奖励性措施。本次修改明确规定了减刑和假释是激励罪犯改造的刑罚制度。只有罪犯积极改造并表现优异,才能获得减刑和假释。适用减刑和假释必须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功能和实现刑罚的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的文件精神,对职务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金融犯罪以及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严重暴力性犯罪等罪犯的减刑和假释进行严格控制。新增了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严格的规定。
《规定》新增了决定终身监禁的贪污、受贿罪犯不得再减刑和假释的规定。对于死缓考验期内故意犯罪但尚未达到情节恶劣的罪犯,在明确死缓执行期间重新计算的同时,新增了减为无期徒刑后五年内不予减刑的严格规定。
针对一些罪犯减刑过快过多、实际执行刑期偏短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重刑犯的刑罚执行存在生刑过轻、死刑过重等问题,《规定》通过科学测算,对有期徒刑罪犯、无期徒刑罪犯、死刑缓期执行罪犯、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罪犯,在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上做了相应调整,以有效发挥刑罚的功能。
假释制度比减刑制度改造效果更好,假释罪犯再犯罪率更低。考虑到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健全和条件的改善,《规定》规定了对部分罪行较轻、符合规定条件的罪犯可以依法从宽适用假释,对既符合减刑条件又符合假释条件的罪犯可以优先适用假释。
本次修改明确详细规定了一些司法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如罪犯犯新罪以及原判死缓、无期徒刑罪犯发现漏罪后的处理,减刑和假释裁定在再审案件中的效力认定,罪犯履行财产性判项情况与减刑和假释的关联等。这些规定有助于实际操作。
法律咨询专家指出,新出台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刑罚执行变更的法律制度,统一了全国减刑和假释案件的办案理念、裁判尺度和执法标准。这有利于保障减刑和假释案件办理的公平和公正,切实发挥减刑和假释在促进罪犯积极改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新规定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
无期徒刑的执行机关、减刑和假释的规定、适用情况等相关内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将在监狱或其他指定场所执行刑罚,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在执行期间,如果表现出悔改和立功行为,可以获得减刑。适用情况包括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死刑缓期执行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无期徒刑的法律特征和适用对象。无期徒刑的法律特征包括惩罚性、严厉性和矫正教育作用。它主要适用于性质最严重、社会危害极大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重大刑事犯罪和严重的经济犯罪等。适用对象主要是故意犯罪的行为人,过失犯罪不适用无期徒刑。
假释制度的相关内容。假释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必须附加条件,且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刑的犯罪分子不得享受假释。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和实质条件包括执行一定时间的刑罚、表现悔改态度等。假释考验期限根据刑期不同而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