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纳税人若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等手段,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不满30%,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情况下,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情况下,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而若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30%以上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情况下,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对于扣缴义务人采取类似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占应缴税额的10%以上且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情况下,也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对于多次犯有上述行为的情况,将按照累计数额计算处罚。
偷税与漏税在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和法律后果上存在明显区别:
偷税是出于故意,而漏税是过失行为。偷税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国家税收损失,而积极希望或追求这一危害结果。漏税的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应当预见却设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偷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漏税行为人主观上则不具有这一目的。
偷税是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等欺骗、隐瞒手段来不缴或少缴税款,而漏税不存在任何故意的作为或不作为。漏税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为偷税。
偷税达到法定结果即构成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而漏税是一种违法行为,行为人只须补缴税款并交纳滞纳金。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包括单位犯罪的定义、刑罚以及法人代表在企业犯罪中的责任。同时,针对偷税行为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和法人代表在偷税犯罪中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不同情况下法人代表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况。
刑法规定死刑犯从侦查到枪决所需时间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侦查阶段因案情复杂和侦查要求高等因素,时间较不确定,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死刑适用对象有限制,如犯罪时未成年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死缓期间表现不同,刑罚结果也有所不同。
中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执行时间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确定执行死刑后,会通知下级人民法院进行执行,并要求在七天内完成。但出现特定情形如判决错误、罪犯重大立功表现或怀孕等,应停止执行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停止执行后,需按照法律规定处理。
过失犯罪考公务员政审是否能通过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无法通过公务员政审。同时,存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不良行为、犯罪嫌疑未查清、境外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亲属关系及有被判死刑或正在服刑的亲属关系等情况也会导致政审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