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逃税罪是指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行为。根据该条款,逃税罪犯可以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逃税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犯罪分子可以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逃税罪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一) 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
伪造账簿、记账凭证是指为了逃税目的,行为人编造虚假凭证、账簿,欺骗他人或者税务机关。变造账簿和记账凭证是指篡改、合并或删除已有的真实账簿和凭证,以达到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目的。
(二) 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行为人通过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的方式来减少应税数额,从而达到逃税目的。例如,行为人可以采取明销暗记、不记销售、不开发票等手段来隐瞒收入。
(三) 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依法纳税的前提,行为人必须如实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纳税资料。然而,逃税罪犯往往通过虚假申报生产规模、盈亏情况、收入状况等内容来逃避纳税义务。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逃税罪犯最高可以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逃税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犯罪行为,刑罚的下限为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逃税罪犯在税务机关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并缴纳滞纳金,且未受到刑事处罚,那么不会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在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已经受到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那么将不适用上述规定。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包括单位犯罪的定义、刑罚以及法人代表在企业犯罪中的责任。同时,针对偷税行为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和法人代表在偷税犯罪中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不同情况下法人代表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况。
刑法规定死刑犯从侦查到枪决所需时间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侦查阶段因案情复杂和侦查要求高等因素,时间较不确定,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死刑适用对象有限制,如犯罪时未成年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死缓期间表现不同,刑罚结果也有所不同。
中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执行时间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确定执行死刑后,会通知下级人民法院进行执行,并要求在七天内完成。但出现特定情形如判决错误、罪犯重大立功表现或怀孕等,应停止执行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停止执行后,需按照法律规定处理。
过失犯罪考公务员政审是否能通过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无法通过公务员政审。同时,存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不良行为、犯罪嫌疑未查清、境外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亲属关系及有被判死刑或正在服刑的亲属关系等情况也会导致政审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