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获国家赔偿
时间:2024-08-09 浏览:3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死刑犯获国家赔偿:依法改判,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案情概述
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玉石挑夫“运毒”案终于尘埃落定,当事人莫某、谢某分别获得了国家赔偿。这一案件的依法改判,充分体现了对“疑罪从无”原则的坚持和尊重。
审判经过
2008年9月,莫某、谢某被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然而,他们坚称不知道行李包里有毒品。随后,委托莫某、谢某“送货”的熊正江被警方抓获,他供称“他们(莫某、谢某)不知道是去运毒品”。2009年3月,莫某在重审中仍被判处死刑,谢某则被判处死缓。然而,2009年7月,云南高院终审改判莫某、谢某无罪,并获得了国家赔偿。
司法原则的重要性
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早在1996年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就明确规定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司法原则与执法理念
“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与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的执法理念并不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法治文明程度提高,我们的立法、执法观念由“疑罪从有”到“疑罪从轻”再到“疑罪从无”,这要求侦查机关在办案时,更注重证据的全面收集和保障人权。
冤案的发生与警示
应当看到,同样是莫某、谢某一案,在一审、重审时被重判,反映出“疑罪从有”的倾向在司法实践中仍有一定影响。近年来,“聂树斌强奸杀人案”“佘祥林杀妻”“李久明抢劫杀人案”等冤案时有发生,更向我们时时发出警示。
保障无辜者权益
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今天,坚持“疑罪从无”原则,才能有效确保无辜者在法律面前免遭冤屈。莫某、谢某案被依法改判,折射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已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执法者理解和接受,并在越来越多的案件中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包括单位犯罪的定义、刑罚以及法人代表在企业犯罪中的责任。同时,针对偷税行为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和法人代表在偷税犯罪中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不同情况下法人代表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况。
-
盗墓罪是否可判处死刑
关于盗墓罪的法律判定和刑罚问题。根据刑法规定,盗掘古文化遗址或古墓地的行为可判有期徒刑和罚款,严重性视情节而定。若涉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主要成员,多次盗掘或导致严重后果,可判死刑。文章还阐述了盗墓罪的构成包括罪体、客体和罪责。
-
刑法规定死刑犯从侦查到枪决所需时间
刑法规定死刑犯从侦查到枪决所需时间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侦查阶段因案情复杂和侦查要求高等因素,时间较不确定,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死刑适用对象有限制,如犯罪时未成年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死缓期间表现不同,刑罚结果也有所不同。
-
宣判死刑后的执行时间
中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执行时间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确定执行死刑后,会通知下级人民法院进行执行,并要求在七天内完成。但出现特定情形如判决错误、罪犯重大立功表现或怀孕等,应停止执行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停止执行后,需按照法律规定处理。
-
死刑复核法律监督的依据和职能定位
-
剥夺政治权利的含义
-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死刑适用对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