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获国家赔偿
时间:2024-08-09 浏览:3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死刑犯获国家赔偿:依法改判,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案情概述
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玉石挑夫“运毒”案终于尘埃落定,当事人莫某、谢某分别获得了国家赔偿。这一案件的依法改判,充分体现了对“疑罪从无”原则的坚持和尊重。
审判经过
2008年9月,莫某、谢某被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然而,他们坚称不知道行李包里有毒品。随后,委托莫某、谢某“送货”的熊正江被警方抓获,他供称“他们(莫某、谢某)不知道是去运毒品”。2009年3月,莫某在重审中仍被判处死刑,谢某则被判处死缓。然而,2009年7月,云南高院终审改判莫某、谢某无罪,并获得了国家赔偿。
司法原则的重要性
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早在1996年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就明确规定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司法原则与执法理念
“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与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的执法理念并不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法治文明程度提高,我们的立法、执法观念由“疑罪从有”到“疑罪从轻”再到“疑罪从无”,这要求侦查机关在办案时,更注重证据的全面收集和保障人权。
冤案的发生与警示
应当看到,同样是莫某、谢某一案,在一审、重审时被重判,反映出“疑罪从有”的倾向在司法实践中仍有一定影响。近年来,“聂树斌强奸杀人案”“佘祥林杀妻”“李久明抢劫杀人案”等冤案时有发生,更向我们时时发出警示。
保障无辜者权益
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今天,坚持“疑罪从无”原则,才能有效确保无辜者在法律面前免遭冤屈。莫某、谢某案被依法改判,折射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已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执法者理解和接受,并在越来越多的案件中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人贩子能否被判处死刑
人贩子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法律判刑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拐卖妇女、儿童的罪行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包括死刑。只有在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才会判处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嫌疑人死刑。
-
死刑复核程序中是否需要高级人民法院换押的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中高级人民法院换押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复核死刑案件时并不需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进行换押。高级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缓期执行案件时会进行讯问,并且报请复核的死刑案件需要按照规定的材料报送程序进行,包括案卷、证据等。
-
倾覆国家政权罪的刑罚
倾覆国家政权罪的刑罚和相关法律条款,包括刑罚的种类和程度以及犯罪的客观要件。犯罪者可能面临无期徒刑或长期监禁,同时可能被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犯罪行为的客观要件包括推翻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行为,不论是否成功实施,只要存在组织、策划和实施行为就构成犯罪。
-
某银行原董事长被判死缓,是否可以减刑
某银行原董事长被判死缓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于犯贪污罪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减刑。死缓是指在判处死刑后缓期执行,根据犯罪情节和表现可以进行减刑,但贪污罪的犯罪分子不在此列。如果犯贪污罪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具备特定
-
死刑复核与核准的区别
-
只有明知是犯罪的人才能构成窝藏罪吗?
-
死刑立即执行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