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当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2012年1月17日发布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有期徒刑罪犯减刑时,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可以酌减,但酌减后的剥夺政治权利期限不能少于一年。
这两条规定解决了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以及有期徒刑减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问题,从实体方面确保了剥夺政治权利减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中,执行机关应在呈报对罪犯主刑减刑的同时,根据罪犯的原判刑期、服刑悔改或立功表现以及决定呈报的减刑幅度,决定对剥夺政治权利减刑的幅度。
对于死缓或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情况,必须同时提起对剥夺政治权利减刑的呈报,并由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合议庭应认真审查罪犯悔改或立功表现的具体事实和证据,做出对附加适用的剥夺政治权利是否减刑的裁定。人民检察院应依法对呈报剥夺政治权利减刑过程进行同步监督。
当死缓减为无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当死缓或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将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减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可以酌减或不减。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次或数次减刑后,减刑后的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最短不得少于一年。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主刑被减为有期徒刑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可以减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刑法中剥夺政治权利的相关规定。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等权利,被剥夺的原因、期限及执行方式均有明确规定。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需遵守相关法规,服从监督,不得行使被剥夺的权利。期满恢复政治权利后,个人将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但部分权利可能因法律规定无法再
判决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的处理方式。被判决者在三年内不能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发表政治见解。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附加刑,适用于特定种类的犯罪分子,如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判决剥夺政治权利的起算时间通常从判决
对假释的罪犯,适用本解释第五百一十九条的有关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对无期徒刑假释建议书应当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局同意后再提出假释建议。假释由裁定宣告之日起计算,考验期为执行完毕的刑期,考验期内一般不予减刑,被判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从假释之日起
根据刑法第375条第1款之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加重处罚事由犯盗窃、抢夺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罪而情节严重的,是本罪的加重处罚事由。根据这一司法解释的规定,武装部队车辆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