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当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2012年1月17日发布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有期徒刑罪犯减刑时,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可以酌减,但酌减后的剥夺政治权利期限不能少于一年。
这两条规定解决了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以及有期徒刑减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问题,从实体方面确保了剥夺政治权利减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中,执行机关应在呈报对罪犯主刑减刑的同时,根据罪犯的原判刑期、服刑悔改或立功表现以及决定呈报的减刑幅度,决定对剥夺政治权利减刑的幅度。
对于死缓或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情况,必须同时提起对剥夺政治权利减刑的呈报,并由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合议庭应认真审查罪犯悔改或立功表现的具体事实和证据,做出对附加适用的剥夺政治权利是否减刑的裁定。人民检察院应依法对呈报剥夺政治权利减刑过程进行同步监督。
当死缓减为无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当死缓或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将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减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可以酌减或不减。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次或数次减刑后,减刑后的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最短不得少于一年。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主刑被减为有期徒刑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可以减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被判决剥夺政治权利的具体含义,包括选举权、言论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以及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等。同时,也解释了无期徒刑政治权利终身的含义和计算方式。这些权利的剥夺是对犯罪分子的一种处罚措施,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当法院判决剥夺政治权利时,对被判决者产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法律意义。被剥夺政治权利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限制或剥夺参与某些政治活动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同时,文章还阐释了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不等同于死刑,它只是法律对犯罪分子的一种惩罚方式。此外,拘役
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会被剥夺政治权利,以及法院在判处主刑时对一些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也会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在剥夺政治权利主刑期间,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也不能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等。剥夺政治权
剥夺政治权利主刑的主要内容,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自由以及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等方面的限制。被剥夺政治权利者无法参与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无法自由地表达思想和观点,也无法通过集体行动来影响社会舆论和推动变革。此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主刑通常可以是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