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中的“并处”没收财产或罚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判处犯罪分子主刑的同时,必须依法判处相应的财产刑。对于刑法规定中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或罚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犯罪分子的财产状况,决定是否适用财产刑。
人民法院应根据犯罪情节,如违法所得数额、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并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依法判处罚金。如果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罚金数额标准,则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一千元。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从轻或减轻判处罚金,但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五百元。
对于犯罪分子犯有多个罪行并分别判处罚金的情况,应实行并罚,将判处的罚金数额相加,执行总和数额。如果一个人犯有多个罪行并同时被判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应合并执行。但如果被判处没收全部财产,则只执行没收财产刑。
如果犯罪情节较轻,适用单处罚金不会再危害社会,并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依法单处罚金:
根据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判决指定的期限”,应在判决书中予以确定。判决指定的期限应从判决生效的第二日起,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根据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情况,主要指因遭受火灾、水灾、地震等灾祸而丧失财产;罪犯因重病、伤残等导致失去劳动能力,或需要支付巨额医药费等情况下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
如果符合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减免事由,罪犯本人、亲属或犯罪单位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在审查后,根据实际情况裁定减少或免除应缴纳的罚金数额。
根据刑法第六十条规定的“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指的是在判决生效前,犯罪分子所负的合法债务。
罚金刑的数额应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判处被告人财产刑的情况下,可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决定扣押或冻结被告人的财产。
财产刑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如果犯罪分子的财产在异地,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委托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代为执行。
自判决指定的期限届满的第二日起,人民法院对于没有法定减免事由不缴纳罚金的,应强制其缴纳。
对于隐藏、转移、变卖、损毁已被扣押或冻结财产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中财产没收的法律规定。财产没收适用于国家安全罪和贪利性犯罪,目的是剥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经济基础。没收范围包括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并需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家属所有或应有的财产不得被没收。判决由人民法院执行,必要时可与公安机关合
驱逐出境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特殊附加刑,当其附加适用时,应该在主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驱逐出境。目前,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外国并不存在承认与执行我国刑事判决之义务,如果在主刑执行之前,将外国犯罪人直接驱逐出境,很可能使其逃避应受的刑罚制裁
根据《刑法》第59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没收财产时,只能没收犯罪分子本人所有的一部分财产或全部财产。当没收犯罪分子的全部财产时,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抚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刑法》规定“并处”没收财产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对犯罪分子判处主刑的同时,必须
罚金是刑法规定的附加刑的一种,属于财产刑,既可以与各种主刑并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人民法院判处罚金后,自判决生效起,就涉及到罚金刑的执行,即罚金的缴纳,这也是事关法律的尊严和罚金刑能否得到切实执行的重要问题。人民法院在判处罚金时,应当同时规定缴纳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