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数罪的情况下,根据刑法规定的并罚原则,对所犯数罪进行分别定罪量刑后,决定应执行的刑罚。数罪并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根据上述数罪并罚的概念和特征,法院在对一人所犯的数罪进行并罚时,必须依照法定的原则来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我国刑法第六十九条至第七十一条对主刑的数罪并罚原则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操作起来也非常便利。
与主刑的数罪并罚原则相比,我国刑法对附加刑的数罪并罚原则规定过于简单。仅在第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而且这一规定只对一种情况适用,即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并处不同的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按合并原则处理,即都必须执行。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一人犯数罪分别判处同种附加刑的问题,如分别并处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对于这些情况,我国刑法未做明确规定,缺乏法律依据。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第三条对“依法对犯罪分子所犯数罪分别判处罚金”及“一人犯数罪依法同时并处罚金和没收财产”这两种情形的数罪并罚做了规定,但并未将一人犯数罪分别判处同种附加刑的并罚方法全部纳入其中。
因此,对一人犯数罪分别判处同种附加刑应如何进行数罪并罚缺乏法律依据,与数罪并罚的第三个特征相悖,即按照刑法规定的并罚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具体地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完善我国刑法关于附加刑的数罪并罚原则,确保数罪并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形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以轻刑被重刑吸收为原则,但存在重罪轻罚的缺陷;并科原则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刑罚过于严厉,执行困难;限制加重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处罚方式,但仍存在局限性,
犯罪分子数罪并罚的判决原则。对于数罪中的每一种犯罪,法院会分别判决,若其中有死刑或无期徒刑,则执行相应刑罚。有期徒刑、管制和拘役的刑期有上限。量刑时,法院会先对每种犯罪分别量刑,再将各罪刑罚相加得到总和刑期,并在数罪中的最高刑期和总和刑期之间决定执行
构成牵连犯的条件以及对其处罚原则的研究。牵连犯需具备犯罪目的、实施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且这些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对于牵连犯的处罚,存在从一重处断原则和数罪并罚原则。针对现有处罚原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具体犯罪构成类型的法定刑为区分标准,综合考虑
我国刑法对于同种数罪的处断原则。刑法立法、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均主张采取算总账的处断原则,不实行数罪并罚。但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引发了一些问题,如无法对多次偷税行为进行准确定罪。为确保定罪的准确性和量刑的公正性,对同种数罪实行数罪并罚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