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执行限制出境
时间:2024-01-13 浏览:6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执行限制出境是为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统一,树立司法权威,防止被执行人规避法律,逃避责任,确保生效法律文书及时有效执行,切实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那么怎样执行限制出境?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讲解。
被执行人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根据
一、限制出境措施的定义
限制出境措施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为了保证民事案件的顺利审理和将来有效裁判的执行,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有未了结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不得离境的一种保全措施。
二、法律根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规定,已入境的外国人或华侨、港澳同胞,以及需要出境的中国公民,可凭有效护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证件出境,不需再办理签证。然而,这两部法律也规定了上述人员不得出境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条第2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3条第2项的规定,当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结民事案件的情况下,有关公安、边防机关不批准该当事人出境。因此,在有未了结民事案件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通知公安、边防机关,限制某些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
三、司法解释的依据
目前,人民法院采取限制出境措施所依据的相关司法解释主要有以下两个文件:1. 《关于依法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问题的若干规定》:此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于1987年3月10日公布。该规定赋予人民法院限制出境的权利,旨在避免民事诉讼当事人利用出境逃避民事责任,以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2. 《关于审理涉港澳经济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此解答由最高人民法院于1987年10月19日发布。解答中明确了人民法院限制出境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四、限制被执行人出境的规定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限制被执行人出境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程序的启动:一般情况下,在申请执行人提出书面申请时采取限制出境措施,但在情况紧急等必要情况下,法院可以依职权采取该措施。2. 限制出境的对象:不仅包括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法定代理人,还包括对债务履行有一定影响的直接责任人员。3. 限制出境的解除:在限制出境期间,如果被执行人履行了全部义务,执行法院应当及时解除限制出境措施。此外,如果被执行人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担保,或者得到了申请执行人的同意,也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辩护词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辩护意见。首先,文章提出了关于实体上的辩护意见,指出公诉机关的指控证据不足,被告人不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其次,从程序角度指出案件存在重大程序缺陷,包括证据不可采信和管辖违法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追诉时效的辩护意见,认为案
-
什么是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
-
司法冻结账户的执行与限制
司法冻结账户的执行与限制。账户冻结需满足法律规定条件,只有执法机关才有权要求银行冻结账户,冻结期限最长为6个月,逾期自动解冻。冻结资金必须基于执法机关的法律文书,银行无权自行冻结客户账户。解冻程序简单,一旦冻结期限到达或接到解冻通知,银行会立即解冻。
-
在限期内未出境,可以强制出境吗
我国相关法律对于外国人或境外人员在规定期限内未出境的处理方式。对于未在规定期限内出境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强制其出境,被遣送出境的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入境。同时,还涉及催告责任、决定责任、执行责任、事后监管责任以及其他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
劳动仲裁终局裁决后几日后执行
-
驱逐出境的适用对象
-
解除限制出境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