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出境是一项强制执行措施,一般情况下会通知被执行人。
《关于公告被执行人名单和限制高消费、出国、出境的若干规定(试行)》第十四条执行法院作出限制被执行人出国、出境决定的,应当逐级呈报省高级人民法院。
对未办理出国、出境证件的被执行人,依程序通过省高级人民法院办理报列不准出境名单手续。
对已取得出国、出境证件的被执行人,通过省高级人民法院向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报列边控。
有哪些情况下会限制出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十八条:“外国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出境: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但是按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有关协议,移管被判刑人的除外;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决定不准出境的;拖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不准出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其他情形。”
(二)《民事诉讼法》二百五十五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等关于印发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第二十四条:“查询身份、护照、车辆财产信息;协助查找失信被执行人;限制出境;协助查封、扣押车辆。”
(四)《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第十一条:“……督促有关企业和个人履行法定义务,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级以上宾馆及其他高消费行为等措施……。”
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根据、法律性质及采取的程序和具体办法。该措施旨在保证民事案件的顺利审理和有效裁判执行。其法律依据包括《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等相关法律。限制出境措施应视为独立保全制度,其采取原则上以当事人申请为基础,法院依职权采取为例外。申请人在申请
驱逐出境这一特殊刑罚方法,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其适用条件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用,而是根据犯罪性质、情节、犯罪人个人情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因素来决定。驱逐出境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作为附加刑。其适用原则由人民法院根据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来决定,体现了我国
可以申请法院将对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并且向社会公布。第二百五十五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或者拒绝、逃避接受边防检查的;(三)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决定不准出境的;(四)因妨害国(边)境管理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遣返,未满不准出境规定年限的;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