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对被执行人限制其贷款、融资等金融活动。此外,他们还会降低被执行人的信用卡额度,并将其存款情况及时通过司法查询平台报告给法院。
工商管理部门将降低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等级,并限制其“守信用、重合同”评比资格。
如果被执行人是国家机关或者公务员、中共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殊主体,根据有关规定,他们将在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等方面受到限制,甚至可能取消其政治待遇、荣誉称号,直至给予纪律处分。
失信被执行人将受到出境限制。铁路部门将不向其出售火车票,民航部门将不向其出售机票。
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将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参加政府采购和工程项目招投标。
建设管理部门将暂停受理失信被执行人的工程项目许可、资质审批,暂缓受理建筑市场相关业务事项,暂缓办理建设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备案等工作。规划管理部门将暂停办理失信被执行人享有使用权的土地的规划报建手续,以及暂缓办理在建项目的后续规划手续。
除上述限制外,还可能存在其他限制措施。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俗地称之为“失信者黑名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13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2次会议通过)第一条规定,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六类人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这六类人包括:
(一) 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人;
(二) 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人;
(三)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人;
(四) 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人;
(五) 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人;
(六) 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人。
一旦人民法院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向社会公布,相关职能部门将全方位地对列入“失信者黑名单”的被执行人进行限制,包括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征信系统记录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将使失信被执行人的社会信誉度明显降低,从而在商业经营、社会生活等方面受到各种限制,最终迫使其主动履行法定义务。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