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缓刑,又称为暂缓量刑或缓量刑,是指对于已经构成犯罪并应受刑罚的行为人,在宣告定罪后,暂时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特定的考察机构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其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
适用缓刑的前提是犯罪分子已经被判处刑罚,而后考虑其悔罪表现,判断其是否会再次危害社会,从而决定是否执行刑罚。具体是否适用缓刑完全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由于没有统一的考量标准来判断犯罪分子是否“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审判实践中会考虑被告人犯罪的情节、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受害人的态度等因素。此外,还会考虑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情节(如自首、立功、从犯、未成年人)、是否退赃退赔或赔偿受害人损失、是否缴纳罚金等因素。有时,还会考虑被告人是否因疾病不适宜监禁,或者家庭因素(如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与被告人相关联的不合法的客观因素。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的新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适用缓刑的情况进行了规范。根据该司法解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依法适用缓刑。然而,司法解释同时明确了四种情形一般不适用缓刑:
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的含义及缓刑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不实际服刑,若遵守规定且无违法行为,可免除刑罚执行。缓刑适用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轻微、悔罪态度良好等,累犯不适用缓刑。考验期限内,缓刑犯需遵守法律、报告活动等规定。考察和处理情
缓刑到期又犯案是否构成累犯的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缓刑犯可以构成累犯,一种认为不能。根据刑法规定,累犯必须满足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一定时间内发生等条件。由于缓刑和假释的性质不同,缓刑考验
我国刑法中关于缓刑与累犯的问题。根据规定,只有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分子才可能构成累犯,而缓刑则不构成累犯。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其累犯期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此外,还特别介绍了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特别累犯的
未成年人在犯罪后的累犯制度适用问题。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法律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理有别于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未成年人并不一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因此不适用累犯制度中的从重处罚、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的原则。相反,应依法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