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自首 > 扭送可否认定为投案自首

扭送可否认定为投案自首

时间:2024-12-27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1219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任何公民都可以将犯罪嫌疑人扭送到公安机关,扭送是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可以从轻处罚,那么扭送可不可认定为投案自首?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扭送是否可认定为投案自首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被扭送的犯罪嫌疑人并不能被认定为投案自首,因为投案自首是指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主动向公安机关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被认定为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具体减轻程度取决于犯罪的轻重程度。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果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可以被视为自首。

即使犯罪嫌疑人没有符合上述自首情节的条件,但如果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如果因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避免了特别严重后果的发生,可以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正在实行犯罪、犯罪后立即被发觉、通缉在案、越狱逃跑或正在被追捕的人员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处理。

自动投案的条件

根据规定,自动投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主观上的自愿性和客观上的投案行为

当事人首先需要主观上自愿投案,其次需要有客观上的投案行为。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之为自动投案。如果是被动投案,如被亲友强行带到公安局或被警察发现后再投案,不能体现当事人投案的自愿性,也不能体现真诚悔罪。如果没有投案行为,司法机关无法管辖,即使当事人在家里真诚悔罪,也不能构成自首。

投案时间

投案必须是在尚未归案之前进行。这包括以下情形:

  1. 犯罪事实尚未被发觉;
  2. 犯罪事实已被发觉,但司法机关尚未发现犯罪嫌疑人;
  3. 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已被发觉,但公安机关尚未对其发布强制措施之前,犯罪嫌疑人先一步投案自首并坦白自己的罪行;
  4. 公安机关已发布强制措施命令,但犯罪嫌疑人在逃亡过程中自动归案,包括被追捕时主动投案、在去投案途中被抓或在异地尚未被发现罪行时因形迹可疑被教育后主动投案等,都属于自首的表现。

投案对象

投案对象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以及犯罪人所在单位、基层组织等,甚至包括单位负责人或被害人等个人。只要犯罪嫌疑人向其中任何一个投案,都可以被视为自首。

投案方式

犯罪嫌疑人只需要主动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即可被认定为自首。

投案彻底性

一旦自动投案,犯罪嫌疑人应当直接接受司法机关的控制和制裁,直至最终审判完毕,才能算作完全的自首。如果在投案后逃跑,逃跑后又回来,也可以被认定为自首,这是对犯罪者积极投案的鼓励措施。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累犯盗窃12000元自首的刑事判决

    关于盗窃一元并主动自首的刑事判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盗窃数额较大的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但考虑到自首情节可从轻处罚。被告主动投案自首应予以从轻判决。根据相关法律条文,对盗窃行为的判决进行了详细解释。

  • 戴罪立功的含义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及判决标准。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若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认定为自首并从轻或减轻处罚。非法集资犯罪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前者扰乱金融秩序,后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 投案自首的法律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投案自首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获从轻或减轻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可被视为自首。投案自首体现了悔罪态度和接受法律制裁

  • 职务侵占投案自首减刑规定
  • 掩饰隐瞒自首立功从犯初犯怎么判
  • 刑事案件怎么辩护从犯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