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法有关负责人透露,之前刑法总则对于自首和立功仅有两个条文作了原则性规定。而1998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则通过七个条文进行了细化规定。然而,近年来新类型的“自首”和“立功”情况不断出现,现行刑法和解释因制定时间较早、规定较为原则,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
为此,最高法于2007年决定对自首和立功问题制定司法文件,并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反复完善,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最终形成了《意见》。
《意见》共分为八个部分,其中明确了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认定、采用捆绑手段“送子归案”的处理、立功线索来源的认定、自首和立功处罚原则的具体把握等热点问题。
根据《意见》的规定,犯罪分子通过贿赂、暴力、胁迫等非法手段,或者在被羁押期间与律师、亲友会见时违反监管规定,获取他人犯罪线索并进行举报揭发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立功表现。此外,犯罪分子利用自己以往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线索,或者从负有查办犯罪、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处获取他人犯罪线索并进行举报揭发的行为,也不能被认定为立功表现。同样,犯罪分子的亲友为了使其“立功”,向司法机关提供他人犯罪线索并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也不能被认定为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
根据最高法的解读,司法实践中,为了获得从宽处罚,犯罪分子有时会采用贿赂、暴力、胁迫、引诱等非法手段,或者通过违反监管规定获取他人犯罪线索。然而,如果将上述情形认定为立功,将违背立功制度的初衷。
因此,《意见》明确规定,以下情况均不能被认定为立功:
犯罪立功的分级,包括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一般立功指犯罪分子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等行为,重大立功则指犯罪分子揭发重大犯罪行为等。不同级别的立功在刑法中有不同的处理规定,重大立功可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一般立功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文章还强调了自首与
准立功与共同立功的含义及特点。准立功指的是因缺少某些立功要素而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行为形态,其积极意义和适用条件在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共同立功指多个已归案的犯罪分子共同实施有利于社会行为的情况,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其情形,但实践中确实存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
立功的定义和条件。首先明确了立功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且必须查清具体犯罪事实及查证属实后才能认定为立功。接着列出了不应认定为立功的几种情况,包括亲友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最后对重大立功的认定及立功的处罚决定进行了说明。对于具有立功情节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