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数罪并罚 > 不同的罪数形态怎么处罚

不同的罪数形态怎么处罚

时间:2025-01-07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2057
罪数形态是指行为人是一罪或者数罪的形态。根据罪数形态的分类,可以将罪数分为想像竞合犯、牵连犯、吸收犯等,都需要对罪犯追究刑事责任。那么,不同的罪数形态怎么处罚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想像竞合犯:多罪行的实质一罪

想像竞合犯是指一种犯罪形态,即行为人在实施一个犯罪行为时,触犯了多个罪名。虽然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但是该行为符合了多个犯罪构成要件,从而触犯了多个罪名。这种情况下,多个罪名之间可能存在要件的重叠或交叉,因此并不能完全视为多罪行。由于该危害行为触犯多个罪名是由观念上的竞合所致,而非实际和完整地构成多罪行,因此实质上只构成了一罪。

想像竞合犯的要件

要判断一犯罪行为是否属于想像竞合犯,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两个要件:

  1. 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
  2. 该行为触犯了多个罪名,并且必须触犯多个不同的罪名。

对于想像竞合犯,我国刑法理论界通常主张按照“从一重处断原则”处理。即根据行为触犯的多个罪名中法定刑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而不实施罪数并罚。

牵连犯:多罪行的从一重从重处罚

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个犯罪为目的,但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的情况。其中,“牵连”指的是本罪与他罪之间的牵连,本罪即行为人的目的犯罪触犯的罪名,他罪指行为人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触犯的罪名。要成为牵连犯,需要同时具备以下要件:

  1. 行为人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
  2. 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
  3. 多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

牵连关系的形式有三种:目的行为与手段行为的牵连、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以及复杂的牵连,即在三个以上的犯罪行为中分别具有目的和手段、原因和结果的牵连关系。

对于牵连犯的处理,通常认为应按照法定刑最重的一罪从重处罚,即“从一重从重处罚原则”,而不实行数罪并罚。

吸收犯:犯罪行为的吸收关系

吸收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被另外一个犯罪行为所吸收,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只以吸收的那个行为论罪,对被吸收的行为不再予以论罪。

这种吸收关系的存在,是因为多个行为通常属于实施某种犯罪的同一过程,彼此间存在密切联系。即在通常情况下,前行为可能是后行为发展的必经阶段,后行为也可能是前行为发展的自然结果。吸收犯的成立应具备以下要件:

  1. 客观上必须有多个犯罪行为;
  2. 多个行为之间必须存在吸收关系。

吸收关系的形式包括重行为吸收轻行为、主行为吸收从行为,以及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其中,重行为吸收轻行为是根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划分轻重,主行为吸收从行为是根据行为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实行行为指的是由刑法分则加以规定的行为,而非实行行为则是刑法总则予以规定。

对于吸收犯的处理,应根据吸收行为所构成的犯罪进行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单位犯罪主体的特征及法律规定

    单位犯罪的定义、主体特征以及法律规定。单位犯罪是指经济活动中的犯罪行为,主体必须是依法成立的单位。单位分为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两种形态,刑法确认的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犯罪的特征包括主体意志支配下实施、刑法明确规定的犯罪行为

  • 有期徒刑数罪并罚的假释条件

    有期徒刑数罪并罚的假释条件,包括刑期限制、悔改表现、再犯罪风险以及特殊情况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立法对数罪并罚的规定,包括综合数罪、酌情定刑的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合并原则等。

  • 犯罪既遂的不可逆转性及其刑事责任

    犯罪既遂的不可逆转性及其刑事责任。犯罪既遂被视为不可逆转的,因为它是犯罪的基本形态,并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关于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在学术界存在,立法与司法领域也没有明确标准。主张采用科学的犯罪构成要素齐备说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在司法层面更合适,而在立法层

  • 犯罪构成的十种特征有哪些

    犯罪构成的十种特征,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以及犯罪客观方面等。同时介绍了标准的犯罪构成和基本的犯罪构成,以及代替考试罪的犯罪构成。文章指出犯罪构成包括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行为等要素,对于不同犯罪形态有不同的犯罪构成。建议直接咨询律

  • 继续犯适用溯及既往吗
  • 犯罪中止罪名还成立吗
  • 污染环境罪到底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