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罪并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人犯数罪;2.必须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界限内,即判决宣告前或者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发现漏罪或又犯新罪的;3.对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刑法规定的并罚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根据上述数罪并罚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法院对于一人所犯的数罪进行并罚,必须依照法定的原则来决定应执行的刑罚。我国刑法第六十九条至第七十一条对主刑的数罪并罚原则规定十分详细、明确,在司法实践中操作起来也非常便利。但我国刑法中对附加刑的数罪并罚原则却规定得过于简单,仅在第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而且这一规定只对一种情况适用,即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并处不同的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按合并原则处理,即都必须执行。但是,司法实践中还大量存在着一人犯数罪分别判处同种附加刑的问题,比如对数罪分别并处罚金、或者分别并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分别并处没收财产等,对这些情况应如何进行数罪并罚,我国刑法未做明确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第三条对“依法对犯罪分子所犯数罪分别判处罚金”及“一人犯数罪依法同时并处罚金和没收财产”这两种情形的数罪并罚做了规定,但这些规定未能将一人犯数罪分别判处同种附加刑的并罚方法全部包括进去。因此,对一人犯数罪分别判处同种附加刑应如何进行数罪并罚缺乏法律依据,也就是说没有可适用的条款。这也与数罪并罚的第三个特征,按照刑法规定的并罚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这一特征相悖。
具体地说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于犯罪分子所犯数罪依法分别判处罚金的数罪并罚问题。在我国刑法中由于对罚金没有上限这一规定,因此这就赋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数个附加刑同为罚金的如何决定应执行的罚金数额,《规定》虽然规定了对罚金的数罪并罚原则,但是对每罪的罚金数额及数罪中罚金的总和是否可以超过其个人全部财产数额却未加明确规定。从理论上讲,对数个罚金的数额相加其总和完全有可能超过其个人全部财产的价值。如果对犯罪分子的罚金数额超过了其个人全部财产的价值,那么这不仅不符合我国刑法的立法本意,不利于其服刑期间的劳动改造,也不利于其刑满释放后回归社会。因为其在刑满释放回到社会后,不仅一无所有,而且其劳动收入还会作为罚金被追缴。这样就会对社会产生厌恶甚至敌对情绪,不利于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对于数个罚金的数额相加其总和是否可以超过其个人全部财产的价值就成为一个问题。
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形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以轻刑被重刑吸收为原则,但存在重罪轻罚的缺陷;并科原则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刑罚过于严厉,执行困难;限制加重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处罚方式,但仍存在局限性,
刑法第45条规定的刑期范围,包括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以下。还介绍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特殊情况,数罪并罚时的刑期限制以及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再犯罪的刑期计算。刑期的计算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开始,若之前先行羁押,羁押时间可折抵刑期。
贪污罪与滥用职权罪是否能适用数罪并罚的问题。在中国刑法中,判决宣告以前犯几个罪或是判决宣告后在刑罚执行期间犯新罪都属于数罪并罚的范围。根据不同刑罚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不同的并罚规则,如何确定数罪并罚的刑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数罪并罚的具体规定
数罪并罚原则在刑事法律制度中的意义和作用。该原则旨在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对一人所犯的多个罪行进行合并处罚,体现了罪刑相适应、有罪必罚和实现刑法目的的要求。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方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折合原则和分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