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数形态一直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行为人的行为究竟是一罪还是数罪?是否需要并罚?这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但在理论上常常让人感到困惑。解决罪数形态问题不仅有利于对行为人的行为准确定罪,也有利于对行为人的合理量刑。
要适用数罪并罚制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构成数罪。然而,目前对犯罪个数的确定标准存在不同的观点。犯罪构成标准说是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但这一观点仍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主要障碍在于这一观点不能说明罪数中的一些情况,如惯犯、牵连犯、吸收犯、连续犯等。虽然这些行为符合多个犯罪构成,但在量刑时却不适用数罪并罚。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现象,仅凭犯罪构成标准说这一唯一标准无法很好地解决,需要考虑刑法的特殊规定,因此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对于同种有期自由刑的合并处罚,刑法第六十九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对于一人犯数罪时同时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不同种类的自由刑,刑法未做规定,因此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完善。
我国刑法第六十九条但书中的规定体现了刑罚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旨在通过一定期限的教育改造,使犯罪分子转化为守法公民。然而,对于数罪并罚规定刑罚的上限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规定数罪并罚的最高期限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和刑法原则。例如,王某与李某共同犯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王某又犯盗窃罪和寻衅滋事罪。尽管王某的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与社会危害性显然较李某严重,但由于数罪并罚规定了最高期限,实际上王某受到的刑罚与李某相同,这导致了适用法律的实际不平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1.明确罪数划分标准及数罪性质规定,考虑特殊情况下的适用。
2.制定不同刑种数罪并罚的具体规定,以确保合理的刑罚量刑。
3.重新审视数罪并罚原则中限制加重原则最高期限的规定,确保法律适用的平等性。
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形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以轻刑被重刑吸收为原则,但存在重罪轻罚的缺陷;并科原则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刑罚过于严厉,执行困难;限制加重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处罚方式,但仍存在局限性,
刑法第45条规定的刑期范围,包括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以下。还介绍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特殊情况,数罪并罚时的刑期限制以及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再犯罪的刑期计算。刑期的计算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开始,若之前先行羁押,羁押时间可折抵刑期。
贪污罪与滥用职权罪是否能适用数罪并罚的问题。在中国刑法中,判决宣告以前犯几个罪或是判决宣告后在刑罚执行期间犯新罪都属于数罪并罚的范围。根据不同刑罚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不同的并罚规则,如何确定数罪并罚的刑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数罪并罚的具体规定
数罪并罚原则在刑事法律制度中的意义和作用。该原则旨在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对一人所犯的多个罪行进行合并处罚,体现了罪刑相适应、有罪必罚和实现刑法目的的要求。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方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折合原则和分离原则。